概也很難說明清楚?
臨床心理學的「臨床」二字乃由醫學「臨床」工作的涵義而來;它所指的是,在病床旁邊針對有病痛的某位病患做面對面一對一的單獨面談,進行診斷與治療的工作;臨床心理工作必須用人本主義的工作關係為背景,但它也會謹慎地選用很科學的心理學原理、原則以及技巧,如心理測驗方法、臨床推論方法,以及心理學中的各系統性概念,探索並描述個案的心理狀態。臨床心理學的工作是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主要內容是幫助有心理困擾的個案解決心理困擾,助其心態能改善及更健康。但也因此難免與輔導、諮商和教育心理學發生重疊之處,使得一般人不容易分辨差異為何。臨床心理人員經常與精神病患為主,所以工作方法上常用醫學模式,但諮商心裡就很少有機會與醫學從業人員工作在一起,因而僅用「心理學模式」或生物學「適應模式」來處理問題。
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之間也有重疊。後者較由生物化學、體內組織器官,以及大腦神經系統病變的角度去了解心理症狀的成因,並以藥物或神經外科手段來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臨床心理學則完全從心理學的觀點去分析心理症狀,了解他的來龍去脈,然後實施病情的改善工作。
心理治療不就是花錢找個人聊聊天,或吐吐口水嗎?
心理治療是否就是找個專家或老師指點明路,教我們如何解決人生難題?
心理治療是以人為本,而非以神為本,傳統的求神問卜訴諸超自然力量(可能大多是心裡暗示造成的安慰劑效應),加上倫理道德式的說教,可說是一種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或危機處理。這種民俗治療通常只要求當事人做到較表淺的改變(改名、樂捐、改風水,買水晶、點光明燈、抄經念咒、喝香符水)就相信命運已經改善。傳統式的「心理輔導」都在半公開的情況下進行,當事人不會擔心受到他人有色眼光的歧視。但是,現代化的心理治療卻得不到類似的寬容,這不是有點奇怪嗎?這也是對於一個業餘算命家的我一直想要突破及了解的地方。
性格可以改編,命運不必重演,盼從相信權威到相信自己。
參考文獻
1. 張東峰、鄭伯勳編譯,心理學,桂冠出版社,民91年。
2.柯永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