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成绩如期公布,尽管不再公布状元名单,尽管禁止炒状元,高考状元,毫无悬念地再一次成为最热门话题:办学机构把它当成脸面,更把它看成是抓眼球的卖点,精明的商人也在伺机出动。与此同时,反对炒作高考状元的呼吁也是一如既往的密集。
“状元”是怎么炼出来的
今年,省教育厅为避免媒体炒作状元,让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看不到自己的名次,而由考试院与他们单独联系。让状元“隐身”,主管部门此举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没了官方榜,居然出了个“疑似榜”!美其名曰:“报纸的报道,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个褒赏吧”。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所王运来教授认为,现在不公布状元名单,符合高考改革的原则。学生语数外有具体分数,而其他选修课则用等级表示,“同一学科,两个学生都得了A+,但原始分未必相同,这个成绩不是绝对的,可以说,今天的高考没有精确意义上的状元!”
他说,古代的科举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且三年才出一个,含金很高。现在的状元太多太泛化了:省里有状元,市里有状元,县里有状元,有总分状元,还有单科状元……在古代,省状元只是解元,单科状元叫魁首。南京29中校长孙汉洲也认为,“高考状元”其实难称状元,“科举状元,绝不是一张考卷考出的,那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还要经过面试,通过综合考察才能产生。”
而上海一家媒体的资深教育记者建议放弃“高考状元”这个词汇,理由是:参加高考的,未必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像在上海,最好的学生都选择出国了或被保送了。有的名校,高三有400多位学生,200多位去了外国大学,近100位学生被保送国内的大学,还有40多位学生被交大、复旦预录取,最后参加高考的50多位学生,成绩都是中等偏下的。在其他省份,这样的情况或多或少也存在。”
每逢高考,状元备受追捧,媒体炒、学校捧、商家盯,连其所在社区街道、乡镇村庄甚至父母单位也不甘示弱。“这就像是造神运动,一定把我们这些学生说得多么了不起,多么优秀。其实,他们只是成绩比别人高一些而已。”王运来说,“江苏每年二三十万考生,优秀学生很多,假如让他们再考一次,状元可能就是其他人。”
状元之所以受到追捧,还有现实利益的需要。中学会把状元作为宣传本校教学质量的旗帜;高校则把招揽多少状元作为炫耀的资本;媒体以此来吸引眼球;商家借机进行商业促销,扩大知名度。
高考状元作为“以分论英雄”的最直接体现,一直为学者所诟病。教育界人士认为,高中之所以推进素质教育困难大,与用分数指挥棒来管理、评价、奖惩教育密切相关。把高考分数“隐私化”,这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时代”的举子如此,现在的学生们,同样有着金榜题名的梦。然而,状元是唯一的,那些成绩一般的考生往往成为无形的受害者。
别把偶然神话成必然
“能否成为高考状元”、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优胜者,多年来,这一直是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借鉴状元的学习方法与家庭教育方式,力争让孩子成为高考状元,自然备受社会关注。
于是,“从状元身上找到跨过高考这道门槛的‘’与‘经验’”,成为媒体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下,依然不肯放弃高考状元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高考作为一项国家考试制度,是对考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考察与检验。应该承认,“高考状元”作为各省市高考第一名,在中学阶段对已有知识的领悟与运用方面领先其他人,学习已有知识的方法比别人先进有效,是在高考过程中的成功者,是现行高考人才选拔竞争中的获胜者。
这样的优胜者也不是绝对的优胜者。孙汉洲认为,即便对同一个优秀学生而言,多考20分,少考20分,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能考第一,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个人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程度,家庭的生活条件、教育方式,就读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等等。这些能否组合到一起,有很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来炒作,本身就很不严谨。他认为,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也不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标准经验,“经验好比武器,有人善使大刀,有人善使长矛,因人而异,状元的成功经验,只是适合他自己,对其他孩子未必适用。”
王运来认为,神话高考状元,折射出社会的浮躁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化。
“考场状元”未必是“职场状元”
最近,一份由中国校友会网、腾讯网、21世纪人才、《大学》杂志联合推出的《中国高考状元》给热捧的状元泼了一盆“冷水”。调查称,状元仅是“考场状元”,而非“职场状元”。
据调查,恢复高考30多年来,我国以高考状元为代表的高分考生在高校及专业的选择上,过于集中在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如改革开放初期集中在经济贸易等紧俏专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则集中到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在高校的选择上,则从以前的“战国时代”跨越到“三国演义”似的北大、清华和港校上,而一些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和国家大局的高校及其潜力专业,往往不受考生的重视。一些国家迫切需要但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冷门”专业,状元们普遍“敬而远之”。因而,“学校要名牌,专业要热门”就成了高考状元填报志愿的最真实写照。
“人往高处走”,高考状元选择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本身无可厚非,但高考状元过于集中就读热门专业——比如2008年,有近七成的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且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几所热门高校,长此以往,其不利影响日益凸显。且不说这不利于国家的人才培养,就个人而言,正是同质竞争,制约了“高考状元”成为“职场状元”,造成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近四成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从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部分从事证券金融、媒体工作的状元也不少。
“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样没有高考状元。”调查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说。
高考状元只是人才中的一小部分,除了高考时的分数差别外,其后期发展与其他考生的差异并不太大。只有结合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来选择最具发展潜力的院校及其优势专业,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在其职业上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付出,而不仅是高考这一次成绩。现代社会,仅剩下炒作功能的“高考状元”理应退出社会视野。
(实习编辑: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