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了,考生能否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迎接高考至关重要。每年的高考结果也说明,许多考生的考试成绩不如平常或者落榜,并不是因为考试题太难或是自己没有复习好,而是因为心理过于紧张,导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而发生失误。此外,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到考生的正常发挥。可见,考场不只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考生有无良好心理素质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家长的一次心理测试。
如何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同学参考。
一、考试前夕
1.试着用心理暗示法。
运动场上总少不了啦啦队的呐喊助威声,而这些加油声也确实给运动员送去了一种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鼓舞,由它产生一种信念,一种求胜的信念。
面对高考,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自己,心中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曾经第一,我就很有可能再成为第一。" "我曾经考好过,我就有可能再考好。"当意识到自己有点紧张时,就要暗示自己:"不要紧,我会放松下来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总之,我们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自己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经过这样的训练,你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一进考场你就会成为控制自己情绪的主人。
2.考期临近,莫忘心理"减负"。
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几次模考和无数次的练习。在此,我们提醒每位高三同学在关注试成绩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放下种种忧虑,为"心理"减负,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去迎接高考。
(1)松开"紧箍咒"。每个高三同学的头上都套着个紧紧的箍,平时里,在家长、老师,还有自己的咒语中被越箍越紧,到了现在再也不能给自己加压了。我们应学会解脱,去正确面对,否则就会成为我们应考的包袱。
(2)抛开期望值。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高三同学的头上。我们已经为之挑灯夜战,拼命苦读过了,到了现在就应该抛开一切包袱,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3)解除自卑感。有的同学和家长平时总喜欢"唱低调",总是注意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以人之长,度己之短。这看似谦虚,实际上则常常会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就先自"灭"了几分志气和威风。
(4)避免情绪化。有的同学甚至家长过于重视平时测试的卷面分数,以测验获得高分而喜,以得到低分而忧。情绪常常随老师的评价而波动。时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时而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如此情绪化的态度,对于高考是十分不利的。
3.稳住心态,树立信心。
信心是考生灵魂,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高考就不可能成功。树立信息的方法有:
(1)努力提高复习效率,增强自身实力。考试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复习,提高利用已有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要学会归纳和总结,把知识要点归纳起来,连成线、形成树、织成网,需要的时候只需要看一下就行,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捷径。
(2)以平常心来看待高考。许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事后谈及他们对高考的体会时说,高考不就是高中最后的一套模拟试卷吗?所以,许多事情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虽然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对它的期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对高考的恐怖心理也会与日俱增,可真的到了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内心应无比的平静。在考场上,不要把面前的考卷看得那么神圣,只要你全身心地去做每一道题目,出色地完成每一次考试,成功怎能不属于你呢?!
(3)积极地自我暗示。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地自我暗示能唤起人良好的情绪,消极的自我暗示能唤起人的不良情绪。考生运用积极地自我暗示调整心态,会收到积极地效果。高考状元们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以外,还因为他们有着优良的心理调控能力。他们对自己大都有着坚定的自信心,尤其是女高考状元们都认为女生和男生一样聪明。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之间智力水平总体上差别不大。有些女同学学习成绩上不去的真正的原因是信心不足,状态不佳,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200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下午,正在江苏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开妍家里去做客,在同正在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开妍谈话时,胡锦涛笑着说:"现在紧张一点不要紧,考试的时候可不能紧张。要努力学习,还要锻炼好身体,以轻松、自信的心态迎接高考。"
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开妍所说的这段话也说明,考生能否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迎接高考至关重要。
4.适度运动,积极休息。
到了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了,要适当地给自己留一段缓冲的时间,要注意"一张一弛",劳逸结合。如果一直把弦绷得很紧,让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并不利于高考时潜能的充分发挥。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楚就可以了。所谓重点内容是指: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同时还要适度运动,积极休息,临考前夕尽量放松,要经常散散步、看看花草以减轻心理紧张度;听听舒缓的轻音乐来愉悦心情;一定要避免思考过度,筋疲力尽。这段时间里,一方面要减少整体的复习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彻底放松,还要适当地作点习题。虽然已经作了几个月的各类考试卷了,现在适当地作点习题能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在考场上面对考题时不至于有生疏感。
5.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势和生物节律。
严格掌握作息时间,要充分利用白天的有效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每晚至少要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中午还要适当的午睡,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而且还应该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不要等到晚上就来了精神,到了白天就犯困,应该使头脑清醒的时段出现在白天,从而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势和生物节律。这样,既可以减少细胞机能的损耗,还能保证高考时间段内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调节生物钟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有的考生在考前一星期开始调整自己的生物钟,这样收效不大。一般来说在考前一个月左右开始调节收效更好。
二、考试期间
1.适当休息,午睡半小时。
考试期间的晚上也要正常休息,不要睡得太早,但也不要睡得太晚。睡得太早,打破了原来的生物节率,往往会睡不着,因为思考明天的考试科目而导致失眠;睡得太晚,大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就会影响第二天考试的正常发挥。
7日上午考完后,休息一会儿,吃午饭。午饭后不要马上睡觉,稍微活动活动,散散步,听听音乐。午睡30到40分钟即可。请家长一定要提醒自己,以免考试迟到。
2.提醒家长别陪考,莫问答题事。
高考期间是否送考,应根据考生个人情况而定。有的考生认为,家长不离左右陪着,自己底气可以更足些,紧张感也可消除不少。但有的考生独立性较强,家长跟着,反会让他感到压抑不适。总之,家长在决定是否送考时,应尊重自己的意见,甚至送考人是谁,也应由自己来"挑选"。
家长情绪稳定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不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建立。考试期间,提醒家长不要和自己谈论高考场上的事情,不要问自己考题做得怎么样。
3.考完别对题,关注下一科。
考生考完就完,考一科少一科,不要对题,不要与同学讨论试题答得对还是错。同学如果主动跟你讨论,你也最好是婉言谢绝,这样对双方稳定情绪都有好处。
7日上午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考试对策和考试心态,以利于再战。考得好的,要防止骄傲自满,不要以为"高考就这样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会掉以轻心,影响到以后几门考试;考得不好也不要灰心伤气,后头还有好几门呢,沉下心来,把后面几门考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