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著名的生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分外是三四岁的孩子广泛存在一种奇特的生理征象――泛灵生理。泛灵生理,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全部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故意向的东西的一种生理偏向。要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明,这个时期的孩子常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发言”……
孩子的这种泛灵生理,在其教育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悲观作用。作为父母大概导师,要是能使用好这一点引导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下面讲一件本人切身履历的事情――
我所教的班里种了几盆花草,春天刚到,花枝上就冒出了第一个花骨朵。但是还没等到骨朵开放,就不知道被谁摘走了,询问了半天也没有人认可,于是我教育了几句就算了。
过了几天,花枝上又冒出了一个花骨朵,但是第二天,花骨朵又不翼而飞了。大家人多口杂地议论:“准有个偷花贼。”“把他抓出来。”我这次没有简单处置惩罚,而是在一张卡片上画了一个花娃娃,花娃娃撇着嘴,眼角另有几颗泪珠。我轻轻地把它夹在花枝上,说:“看,小朋侪把花母亲的宝贝掐失了,它多伤心啊!要是你被别人抱走了,母亲会怎样?”林宵说:“母亲会惆怅。”“对,那你会怎么样?”孩子们抢着说:“我会惆怅、害怕。”“宝贝答复得很好,那咱们该不该把花母亲的小宝贝夺走?”“不该!”大家齐声答复。这时林宵低头哭起来,“导师,我再也不掐花宝贝了。”我把林宵搂在怀里,耐烦地说:“你能大胆地认可自己的错误,便是一个好孩子。”
过了几天,花枝上又冒出了一个花骨朵,不知道是哪一个小朋侪把花枝上的“哭娃娃”换成了“笑娃娃”的卡片。
使用“泛灵”的外物教育孩子,切合孩子的生理接受水平,如:“搬小椅子要警惕,不要把椅子碰痛了。”“小草正在睡觉,不要把她踩醒了。”等等。这种教育孩子的要领,比起向孩子解说深刻的原理,结果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