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一次普通的家庭旅行,高清晰等离子彩色电视机等实物更“耐用”。于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和零售商建议,为了让家人开心,同样是花钱,人们应该在实物上投资,而不是将全家拖到主题公园游玩,但心理学家认为:并非如此。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快乐研究员利夫·范·波恩说,旅行等经历的记忆持续时间更长,比实物更能带来乐趣。他说,经历更有利于带来积极情绪,经过多年时间的打磨,人们可能忘掉旅途中不愉快的事,比如排队时
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传播研究》杂志刊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看悲伤的电影能让人更快乐,原因是悲伤电影能让观众想到自己的亲人,进而改善情绪。 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让361名大学生参试者观看爱情电影《赎罪》中的一个片段:一对恋人在二战期间分离死亡的故事。观看电影前后,参试者分别接受“生活快乐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电影越是让参试者想到自己的亲人,其幸福感增加幅度就越大。但是看电影过程
很多人做事力求小心谨慎,哪怕做完一件事也要问自己“这是最好的方案吗”、“到底行不行啊”……谨慎没有错,可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老是反问、质疑,可能有损快乐感。发表在《个性与人格差异》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对人们做完决定之后的行为和心理感受等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与完成任务就“甩手不管”的人相比,那些有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反复检查,并且追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啊”、“不会出错吧”等习惯的人,不
对6870份样本的研究发现,低智商往往与低收入和心理健康较差联系在一起,而这两项是导致不快乐的重要因素。研究报告呼吁为低智商群体提供更多帮助。伦敦大学学院(UCL)学者的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PsychologicalMedicine》杂志上。他们分析了英格兰《成年人精神病发病情况调查》的数据后得出上述结论。调查问卷里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综合各种因素,总体而言你认为自己目前是非常快乐、快乐还是不快乐?”自认为“非常快乐”
美国期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中刊登过一篇研究报告,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组织了一次调查,让94名大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学生法庭,对一起大学生案件进行判断。不过在开庭前,一半学生受到了正面情绪的熏陶,心情愉悦;另一半学生则心态适中。结果两组学生审理案件的结论大为不同:快乐的学生大多认为名为胡安·加西亚的学生殴打了室友,而心态适中的学生认为胡安和另一名学生约翰·加纳拥有差不多相同的嫌疑。实际上,后半部分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伯曼(JonathanBerman)和同事德伯拉·斯莫(DeborahSmall)发现,人们感到满意的唯一途径就是“自私行为”。两位心理学家召集了216位毕业生参与了一项实验,他们给每位志愿者3美元,要求其中一部分志愿者把钱捐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让另外一些人把钱留给自己,并告诉其余志愿者自由选择是否捐钱还是留给自己。结果显示,那些被告知可以把钱留给自己的人,比捐钱以及可以自由选择的人更快乐
近日,挪威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较低程度的疼痛会使人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从而让人感到快乐,这也是有些人喜欢吃辣椒的原因。 科学家在对志愿者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后发现,当疼痛刚刚开始或开始以前,负责疼痛的脑区会兴奋,大脑产生强烈的消极感。然而,当发现疼痛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时,主管愉悦情绪的脑区会被激活,而主管疼痛的脑区则恢复平静。该研究的首席心理学家西里·莱克内斯解释,该结果在缓解疼痛和治疗药
说话方式也会影响人的快乐感。刊登在美国《生活科技》杂志上的一篇报道指出,那些说话时经常使用“我”和“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心情,而那些爱说“我们”、“咱们”、“大家”的人更快乐。德国卡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选取了数百名志愿者,让他们参与了一次长达90分钟的带有心理治疗性质的访谈。谈话内容有关他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研究团队对谈话进行录音,并计算了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在心理访谈中出现的次数
有人认为,爱喝酒是因为酒精成瘾。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喝啤酒上瘾可能与酒精无关,啤酒本身的味道就能让人快乐、并使人上瘾。 报道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神经学家在一项试验中请49名成年男子分别饮用啤酒和运动饮料佳得乐,并用仪器扫描他们脑中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被形象地称为“快乐因子”。为排除酒精因素,被试者每15分钟只能喝15毫升或一小餐匙啤酒。结果显示,喝了啤酒的人大脑
体重超标,不仅容易患“三高”,而且脾气也会跟着变坏。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的一项新研究,给我们敲响健康新警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选取了1900多名参试者,对其体重和性格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参试者的体重增加10%左右后,他们的冲动性明显增强,遇到小挫折更容易着急上火,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他人影响,轻易下决定和判断。而当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乐透彩票”的中奖者做过调查发现,在中奖一年后,他们的快乐感并不比未中奖的人更强烈。由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享乐适应”理论:人们会发现,花钱买喜欢的东西或薪水增加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对人的整体幸福感提升有限。这种感觉就像在水车上奔跑一样,永远在追求,快乐感却仍在原地踏步,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快乐水车”理论。尽管买东西不能使我们拥有真正的快乐,但把钱花对地方,却能提升我们的幸
有心理学家作过统计,说的话90%以上是废话的人,他就有快乐。低过50%废话的人,快乐感便不足。“今天天气真好!”——这就是一句废话。包括国家元首在内的问候都包括这句话。每个人活在这个空间里,都知道今天天气好不好,可是为什么有人就要说出来呢?其实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引申出其他更多的意思,包括心情好不好,想不想活动,支不支持我。于是乎,后面就有了对答。“嗯,今天天气真的很好!”“想不想去哪里玩?”“想过
说话方式也会影响人的快乐感。刊登在美国《生活科技》杂志上的一篇报道指出,那些说话时经常使用“我”和“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心情,而那些爱说“我们”、“咱们”、“大家”的人更快乐。 德国卡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选取了数百名志愿者,让他们参与了一次长达90分钟的带有心理治疗性质的访谈。谈话内容有关他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研究团队对谈话进行录音,并计算了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在心理访谈中出现的
吃早饭是个幸福的事情。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全世界的人在早餐时间最快乐。 报道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迈克尔·梅西教授分析了来自84个国家的240万人所写的5 09亿条微博。在这些微博中,梅西教授重点分析了一天不同时刻,“棒极了”、“难以置信”、“好极了”等描述好情绪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同时也统计了描述愤怒、悲伤、尴尬的词汇。他发现,尽管各国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人们的情绪波
许多人认为吸烟能减压,更有人说“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据法新社报道,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度或重度吸烟者在戒烟后会更快乐。 英国伯明翰大学健康和人口学院的研究者通过问卷分析了吸烟者的心理状态,对其焦虑、抑郁、压力和生活质量做了评估。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4岁,每天吸10~40根烟。结果发现,与继续吸烟者相比,成功戒烟者情绪得到改善,感受到的压力也变小了,对人生的态度更积极。科学家指出,戒烟的效果大
“你快乐吗?”老板应该多问问员工这个问题。据美国《医学日报》报道,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工作效率会提高,工作也会更努力。为了考察以快乐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否会提高工作效率,研究团队召集了700多名参与者,要求他们解答各种数学问题。研究人员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完成任务之前,第一组参与者得到了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水果,或是看了单人喜剧表演。与此同时,另一组参与者只观看了一部具有安
最近一项探究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两者相互冲突的证据。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体验性的消费——即花钱做某些事情——可能会比采购物品(即花钱拥有某些东西)能提供更持久的快乐。调查者发现,与等待实物商品的体验相比,做某些事情的体验会提供更多的幸福、快乐、兴奋。首席研究员AmitKuamr说:“和等待采购实物的焦躁不安相比,体验性的等待期更加舒适。”根据结论,研究员们认为,延迟实物消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做事拖拉一点,有人做事风风火火、毫不拖泥带水,这根本属于某种类似“天性”的东西,或许无法完全修改,那么,形成一种正确健康的自我认识,并利用这种天性中的一些因素为己服务,要比将这种“天性”完全拧过来靠谱得多。作为一名拖延人士,你就是不愿意去做当下“该做”的事,但为了不去做这件事,很多人其实是去替自己“创造”了很多其他事来做。佩里提醒我们,用“结构化拖延法”管理人生,就一定要在那
七天春节长假过完,今天是上班第一天。你是不是还没有回到工作状态?是不是还在很郁闷地想,为什么假期过得这么快?为什么我们又要开始苦不堪言的工作? 可想而知的是,所谓“节后综合征”的报道,又会大量出现在媒体上,好心的医生们会开出各种食谱和药方,心理学家们也会谆谆教导,列出一条条“心理调适法”…… “节后综合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还有一个专门的英语名词Post-holidaysyndrome。厌倦工作,效率低,精神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