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 > >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