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由于自尊心太强,同时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下,面对学习的时候,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这是,孩子就以考试成绩作为目标,来证明自己。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归结到“笨小孩”的因素上。这种对自己不认可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考不好,就意味着“笨”和“没面子”?
每到大考前后,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会出现很多学生的身影,其中不乏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
因为平时知识点掌握不牢,或来自家长老师的过高期望值,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会给很多学生造成压力,从而引发失眠焦虑等症状,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那些学习成绩不错、一向被老师视作好学生的孩子,他(她)们对考试产生的惧怕,也严重到需要心理辅导的程度吗?
学习目标取向和成绩目标取向,你是哪一种?
但并不是所有曾经的“好学生”在遭遇成绩挫折后,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升入异地一所名校念初中后,成绩也一度下滑,但她不气馁,注意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很快便取得了进步。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成绩下降后,能重新客观地制定合理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而有些曾经成绩非常不错的孩子,却被这小小的挫折击倒,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环境影响到孩子的成绩,但最关键的是孩子如何来正确地看待“成绩下降”这一事实。
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首先要学会做可控因素的归因。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夸奖“你很努力”,而不是 “你真聪明”,考试失利时,不要指责“你真笨”,而是说“这次复习不够充分,下次继续努力”——从小接受这种教育观念的孩子,自然知道成绩好坏是由自己的 努力与否决定的,当考试受挫时,会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加以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改变的还有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家长是面镜子,不管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哪一种,家长对待考试成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家长放轻松,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减轻压力。
作为家长,不能单凭孩子的考试分数来评论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让他学习知识,但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自己的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