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通常被称之为“业余的”。言外之意是说,纯粹的业余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是没有管理价值的。它的真实意义是说,现代企业是一个组织,它必须拥有确定性的组织目标,同时,企业组织必须采取某种绩效考核方法,来衡量个人对于企业组织的贡献,假如不是如此的话,那么,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将由此而变得“四分五裂”。
从这个意义来说,纯粹的个人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是必须被禁止的、被删除的,因为它会妨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但事实上,正是所谓的“业余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却成为了未来的公司的管理基石,或者说,它成为了未来的“知识员工”的管理法宝,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将成就一个人的个人伟大事业,而个人成就的伟大事业,将使得企业组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它意味着“激励”并不是来自外部的、而是来自个人的,它并不是来自组织的、而是来自内心的。它将彻底颠覆过去以往的激励体系和薪酬制度,它意味着以“能力(技能)”为起点的管理体系的终结,它代表着以“(个人的)兴趣”为起点的管理体系的开始。
我们知道,一个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原始点,总是以组织为中心的、而从来不会以个人为中心——假如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话,那么,它将导致组织体系的崩溃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泛滥。它意味着“组织目标”永远高于“个人目标”、意味着“组织价值观”永远高于“个人价值观”……,确实,正是在这样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才导致了企业管理发生了这样的一种情景:当一个人进入了企业组织之后,就意味着他必须被抹去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棱角,它的言外之意是说,个人的锋矛必露的棱角,是有害的,必须抹平并加以限制,由此,必须“统一组织价值观”的管理,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顺理成章。
正是基于这样的管理原则,所以,才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组织是伟大的、而个人是渺小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说,为了组织的崇高原则,是可以——或者说“不得不”——牺牲掉个人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必须牺牲的个人的个性、棱角和兴趣,由此,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走上了一条塑造“伟大的组织”之路,它将企业里的员工塑造成了统一的模式,就如同统一的模具印出来的一模一样,它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只有统一的行为模式,才能缔造出统一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所塑造出来的“标准人”模式,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一般来说,“兴趣”是指短时间的或一段时间内,对某项事物保持热衷的态度并产生愉悦的心情称之为兴趣,也就是说,“愉悦”是来自于“兴趣”,换言之,因为我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了兴趣,所以我们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这个意义来说,“快乐的管理”的源泉,是开始于兴趣、而不是其它的东西,假如我们不能够对于某些事物产生兴趣,那么,所谓的快乐管理就成为了无源之水。
但是,仅仅有了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兴趣往往是短暂的,我们把持续性的兴趣,称之为爱好,那么,是不是从兴趣到爱好,就足够了哪?依旧不够,因为比爱好更重要的一个词就是事业——只有当兴趣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并且转化为持之以恒的事业,我们才会说(短暂的)兴趣具有了管理的价值,否则的话,兴趣就真的成为了纯粹的个人的业余的兴趣,换言之,个人的兴趣只有转化为个人的事业,才会具有管理的价值。
将“兴趣”培育成“事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归根结底,终究是以兴趣做为基础的,它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的磨砺和修正,因此,从“兴趣”到“事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允许失败”和允许修正,就成为了管理的必须,显然,早先的绩效管理体系,其实质是“不允许”失败的——虽然没人这么说,但它的绩效考核的实质,就是不也许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了,就将遭遇到绩效的惩罚,通俗点说,假如一个执行严厉绩效考核的公司扣罚奖金时,它的实质就是说不允许失败或修正。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管理体系和以组织绩效为主的管理体系,是相互冲突的、相互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