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把自己的自我牺牲当作一种美德,比如,认同奉献、忍受、沉默的行为,觉得这样符合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认可自己。不过与此同时,这样的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很严厉,说教色彩浓,要求孩子也要遵守自己奉行的道德标准。这样的家长是一种什么心理呢?他们自我牺牲的做法对孩子好不好呢? 首先,家长自我牺牲的做法会引起孩子的内疚感,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对。这是因为家长以自我牺牲为美德,孩子不听话时家
心理称:磨蹭的毛病,实为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祟。 网名为“流连山水间”的网友在帖子中表示,他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磨蹭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吃饭最少半小时,作业用的时间是别人的一倍还多。有没有成功家长介绍一下经验,我该怎么办?”这位家长颇为着急。 “太普遍了,我接待过很多有类似情况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大连联合心理咨询所的于倩老师这样对记者说。据她介绍,她接待的学生中,也有一个小学生,写
这些天,气温有点捉弄人,一天热,一天冷,如反复无常的小人。于是儿子这些天那鼻子便哼哼哧哧,前天晚上回家,一测体温,37。2°,有点发烧,喝了两包药,感觉好了些。昨天中午又难受,一测37。5°。于是下午就早回来看病,诊所的杨大夫说,还是打吊针吧。于是从下午五点多开始,打了三瓶。还要打三天。 儿子有病难受,自然在家里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气氛笼罩。过去不大注意的什么东西,都在显现,尤其是楼上又在砸什么东西,,这
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话,但是却喜欢和同学交往,这时候家长怎么做呢? 这是很正常的,这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特点是什么呢?和自己的同龄人是开放的,和成人是封闭的。他有长大的感觉,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小孩看待。 他有自己的秘密,他有自己的伙伴,他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希望别人干预太多。我们爸爸妈妈有的时候总把孩子看成孩子,没有看成他是一个长大的,一个独立的个人,所以孩子长大的时候,他需要平视,他需要你
近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学对在校12个班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一项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中学生和父母难沟通的问题最为严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和理解。该校副校长庞建中指出,学生和家长沟通难是整个中学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庭。 事例 父女共陷沟通难的困惑 晓晓是锡林浩特市某中学初三的学生,自从上了初中后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父母又非常担心她在学校谈恋爱,为
“我家孩子做事老磨蹭,早上起来穿个衣服要十多分钟,搞得我都急死了,该怎么办呀?”3月14日,“科学家教进万家”家庭教育大讲堂之《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讲座刚结束,就有一大群家长围了上来,向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德安医院精神科主任王瑞文取经。 培养孩子从找到孩子兴趣入手 家庭教育大讲堂是由市家教指导委员会、市妇联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科学家教进万家”宣传普及活动。活动持续全年,从2月起以公益讲座或沙
中国教育家大会副理事长、新干线校长冯健做客北京新闻广播高招直播咨询节目,与考生和家长所关心的一模前如何度过“心理高原期”进行了互动交流。 冯健: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对考生的期望值,结合考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规划专业、规划学校。 第二,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把一模当成一个阶段来看待,通过一模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学生
三年级的小学生刘刚经常与同学闹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书本,不愿与同学交往。最明显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记带美术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老师批评,他不但不认错、还大叫大嚷,扰乱课堂秩序。刘刚的母亲吕女士没办法找到心理老师分析,原来这与他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有关系。 □“隔离式”教育影响孩子交往观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员刘风华老师介绍,9岁的刘刚从小被父母和爷爷
昨日上午,由省教育厅、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云南实践基地主办,昆明市教育局协办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云南行暨“三生教育”公益巡讲活动首场报告会,在昆一中举行。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教授,美国蒙哥马利大学终身教授、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青少年网络成瘾戒除中心专家章雪藻,把他们和近千名网瘾少年接触的案例与在场的家长分享,让家长们深刻体会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最
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迈入大学校门的“90后”新生还沉浸在对新学校、新环境、新朋友的新鲜感和步入人生新里程的万丈豪情当中。当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期”议论纷纷的时候,“90后”的家长能否顺利应对“”生活? 相对于孩子们在新生活面前的兴奋雀跃,家长们远没有那般“洒脱”。面对突如其来的“空巢”生活,失落、寂寞,让他们中的一些人一时无所适从。陪送孩子入学、抹桌椅、挂蚊帐,与其说是给孩子们帮忙,不如说是向18年“
“倔脾气小孩难管教,不让他做,他偏要做”,特别是家中有上中学的孩子,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更常见了。孩子要管,可管教之余,有没有办法再走进他内心一步,了解他倔强的原因呢?看看记者采访的这一户家庭,会发现孩子倔强背后,原来有很深的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失败的害怕。 亲子关系提点:别怕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主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很多时候,他们都认为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父母若在和发生矛盾时,主动分
哈尔滨市妇幼院对哈市托幼机构近1200名2岁-5岁儿童的气质和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儿童心理呈现不同表现类型,其中难养型约占16 2%、易养型约占2 7%、儿童抑郁型约占17 7%、攻击型约占20 8%。儿童心理专家于德澧介绍,儿童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类型,都是成人后导致疾病的诱因。孩子的这些不良倾向,主要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味宠爱,对孩子所表现出的心理症状没有采取及时足够的矫正措施而导致的。 问题
多数家庭都将学生在高考前出现的问题归为是学生的问题,认为是学生自己心态没有调整好。殊不知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困惑,多数情况下是受环境的影响,所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还在于解决整个环境的问题,而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环境。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疏导师”,如果能建立起比较好的亲子沟通模式,对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心态调整是非常有利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一些调整: 1.明确自己的定位,
孩子上学后,家长可能随时会面临一大考验——老师的“告状”。对于孩子的“问题”,大发雷霆不行,不声不响也不行,究竟该怎么办才对?都说在过程中每一位母亲都变得非常“智慧”,看看五位妈妈的办法,她们都是怎么应付的。她们的做法未必适合您和您的孩子,但是至少,会让您再次面对老师的告状时不再觉得“孤单和无助”。 示弱:先带儿子“撮”一顿 叶依 “儿子,你又打架了!你耷拉着脑袋,算是知错——对了,你是我的烦恼、
幼儿的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重到充的施展和发挥。 现在的年轻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
中国传统家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我认为: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医学心理学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有些孩子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会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孩子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
导语:长期在小学任教的钟美芳老师,为调查现阶段7~8岁儿童的学习负担问题,对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双休日上一个兴趣班的孩子占11 6%,上两个兴趣班的占46 7%,上三个兴趣班的占21 5%,甚至还有8 2%的同学上四个兴趣班,而不报班不补课的仅占12%。另据千龙网对500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得知,25~40岁的女性网友承认在孩子教育上时刻都有压力感和焦虑感的占22 5%;经常有压力,时常向朋友倾诉的占31 4%;有时有压力
导语:长期在小学任教的钟美芳老师,为调查现阶段7~8岁儿童的学习负担问题,对2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双休日上一个兴趣班的孩子占11 6%,上两个兴趣班的占46 7%,上三个兴趣班的占21 5%,甚至还有8 2%的同学上四个兴趣班,而不报班不补课的仅占12%。另据千龙网对500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得知,25~40岁的女性网友承认在孩子教育上时刻都有压力感和焦虑感的占22 5%;经常有压力,时常向朋友倾诉的占31 4%;有时有压力
儿童期是孩子身心得以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心理专家非常慎重并且关注的说,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以后成长的模式,使得孩子从小时候保持和稳定健康的人格,正常的智力,正确的道德观,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在时刻关注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保健。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心理不健康时,会出现一些家长可以追迹的征兆。 恐惧 恐惧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