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症增多。临近开学,有的孩子却是提到上学就感觉浑身难受,出现肚子疼、出汗、失眠等症状,做检查却没有客观指标说明身体有问题。记者从北京同仁医院了解到,近日因为学习问题到临床心理科就诊的学生多了起来,该科门诊量比平日增加了20%。(《39健康网》8月23日)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
高考、中考即将来临,《首都医药》杂志记者日前在对几家医院心理门诊和几所中学的调查中发现,在升学考试压力下,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令人担忧,焦虑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已经成为侵扰学生的四大心理障碍。而学校竞争压力过重、家长的期望值过高、苛责等不良环境因素都可成为其直接诱因。但家长和学校却对此准备不足,缺少相应的措施和呵护。 焦虑症:在学生中较常见 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会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
小张是某高校大三的学生,可是最近不知为何,总是莫明其妙地感到。问他原因,他自己也说不明白怎么回事。 据了解,小张在班里是班长,平时的生活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但他怎么会有这种“说不出来的孤独”的感觉呢?“尤其在朋友多的时候,感觉更孤独,每天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大学的生活好像都不是我想要的,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小张说。 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
“92 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 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8月3日~7日,《39健康网》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了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与调查。 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
因为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江西南昌市心远中学一班主任老师强令他的家长到学校陪读;因为工作忙家长无法陪读,学生便被赶出学校。班主任老师说,家长不来陪读,学生不准来上课 强令家长来校陪读,否则不准上课,如此教育良方,令人瞠目结舌。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焦点落在老师不许学生上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上,而可能忽视家长来校陪读的举措对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理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应该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思想转
自2000年起,北京的几所高校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响应。昨天,华侨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在华侨大学校园内举办了华侨大学第三届“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活动,活动的主题为“关爱自我,关爱他人”。活动中,大学生们平日里的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寝室关系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排解———焦点一:生活习惯难相容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朋友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际关系紧张。从材料来看,出走的中学生大多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导致弃学离家出走。 其次是人格异常与逆反心理。人格异常的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而突然出走。 第三,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
1、案例介绍 李×,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李×从小学至初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周围都是赞扬声。学校一直把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希望她能为校争光;李×出生于工人家庭,在同辈亲属中也是也类拔萃的,亲戚们把她看作同辈孩子的榜样、家庭的希望和明星。她自己更是精神高涨、信心百倍,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学习刻苦勤奋、一丝不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她的内心世界也很丰富,记了厚厚四本日记,抒发自
“青春”,一个让人产生许多美好联想的字眼,然而,“青春期”却是一个令人担忧,让许多人困惑﹑不解的成长阶段。“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家长和老师对“”的异性关系存在着很多偏见和“误解”,没有充分认识十四五岁这个高危年龄段的少年人群所存在的困惑:心中苦闷无处说,亲子关系最紧张,渴望独立被压抑,等等。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实际
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名青少年心理有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 6-32%,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专家指出,家长期望过高,是青少年心理障碍患病的一个主要方面,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至今仍躺在病房的倩倩,才上初中一年级,入院前她除了每天正常上课外,1周有3个晚上请家教补习数学和语文,每个周末还要参加英语培训班。在学校成绩提高的同时,她却
北京171中学通过“反思教育”研讨会,将班里关系好的男女生调为同桌或前后桌,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学习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如何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任。 提出这一做法的是现任171中学高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张琳老师,她的这一做法已经持续了三年,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据悉,被老师调到一起坐的同学情侣们,成绩不但没有退步,各方面都表现优秀。 这一打破传统而又带着人性化的做法,一时间引来了教育者的广泛讨论,有人理解,有人
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但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家长可尝试采取以下几种调适措施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1.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2.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作为演员的我们,不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从而让你的人生更加的多姿多彩。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要扮演这么多解色?不扮演成不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个人,他不可能脱离别人、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但是,有些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很欣赏“自我奋斗”这句口号。有的同学还以英国十八世纪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
南京某大学里的一位男生称自己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并且,浑身都会冒汗。他在跟对方交流时,头一直低着或者看向别处,好像犯了什么重大错误似的,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种状态一直困扰了他一年,还对他的高考成绩造成了严重影响。最近,他向南京一家医院的精神心理专科寻求帮助。 23岁的小张来自苏北农村,现在南京某大学读书。他性格内向,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小张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不错,每到期末考试阶段,都通宵达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本图片来源于baidu图片)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建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搜集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去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并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那些不完全详尽的社会常识性知识得到升华。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 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心理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孩子都是集体中的一员,为了使孩子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心理医师称,现代教育既要使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还要使孩子学会共同生活,友好相处,真诚合作,让孩子成为一个受同伴欢迎的人。 人际关系学指出:人一生的发展,既要学会独立生活,更要学会适应社会,与人共处。人处于家庭、社会等各种群体生活中,这里的人际关系反馈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人生阅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大多数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很多人认为大学校园是远离江湖尔虞我诈的最后一片净土,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当是纯洁,没有利益的争斗。然而,当前诸多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和事件被屡屡曝光,同班或同宿舍为利益明争暗斗,轻者关系失和,重者取人性命。面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困境,因此调节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