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一种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图片来源于baidu图片) 1、良好的就业心态 (1)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一个人的就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2)避免理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事实上,既不是我们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我想谈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而且可笑得一塌糊涂!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
面试过程是主试与被试双方面对面地观察、交谈、了解、智斗的过程,也是短兵相接、双向沟通的过程,主试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行为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考察、评价其素质特征,应变能力、理解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宽度。同时,被试也在对主试进行观察与分析判断,对主试的个性、爱好、价值观等进行推测,力图使自己的回答和其他表现符合面试官的要求,所以,演好这场重头戏,对求职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 一、面试问题的巧妙回答
1、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需要你能把自己的履历清楚而有重点地向对方介绍。回答这个问题时,千万不能像流水帐,要详略得当。履历要简明,自己的优势、长处要重点突出。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工作? 招聘者问你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看一看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你对这份工作的了解程度。因此,你在去应聘前就要了解你要应聘的职务有所了解,回答时也要表现出热情。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工作激情,明了你是非常热爱这份工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 专家们对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做了如下分析: 屡次受挫开始自卑 在求职中,一些不良的心态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毕业生。如,毕业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一定要拥有一个积极的就业心理,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职场生活。 相对于学习,工作更加功利和现实。很多公司的文化是结果导向的,如果主管和你说“我只看结果”,不要感到惊讶,因为领导的领导也要的是这个结果。学习主要是考核学习能力,而工作中要求的技能更加综合。工作中涉及到了关系建立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等。与学校的生活不同,一项能力的不足,很难用其他的能力来补足。 职场中,机会之类的
有关专家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的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就业预期比较高,总觉得自己该做‘白领’而忽视普通就业岗位,这当然不现实。”大学生没有必要因自己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菲薄。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个正确的就业心理,从基层岗位做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欲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的岗位。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座右铭
如果,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多征求一下我们身边人的建议或意见,我们就会少走一些弯路。特别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应该多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理,为此,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择业 一个人的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他发展与成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择业是人生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将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与调整的研究有利于寻找适当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理压力。其中,大学生情绪心理偏差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1、悲观情绪心理 此种心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身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很好地客观评价自己。以往的不良表现总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老是生活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
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创业者心理对创业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作为主要内容。 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分析,进而进行有力的引导,这样会使大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职场中多一分把握,多一分成熟与自信,还会加强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青年大学生与人才需求使用方的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弥合二者之间的间隙,会使社会相对紧张的
大学生初入职场,工作还不上手,人际关系也没有建立起来,稍微出错,就会受到上司和同事的指责,使得这些职场新人特别容易发泄不满的情绪。当然,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就业心理,但是,切忌:不要见人就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不要见人就发泄情绪 只对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人发泄不满,是最重要的原则。向同事或毫无裁定权的人发泄情绪,只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厌烦。解决方式是:直接去找你可能见到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上司,然后心平气
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其择业的成败。心理学家指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大弱点: 一是自愧不如的心理。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研究生,名校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 二是依赖心理。一
1、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 6万人增加到15 4万人,是扩招前的2 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 2万人增加到5 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 36倍。 2、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
大学生毕业流程简述 一、应届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始找工作,学校会在这个时候(具体时间由各学校决定)发《就业协议书》(又称三方,一式三份),学生找到工作跟单位签《就业协议书》,这个协议书有法律约束效力,违约要赔违约金,当签合同的时候协议失效。 二、签了协议,就等学校派《报到证》,一般要到大四最后一年的6月份才发,到时候就拿着《报到证》去单位报到,完成档案和户口的转移手续。没有《报到证》转移不了档案
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美国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迪与借鉴。 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大学生就业矛盾 截至2010年1月,美国高等学校总数为6459所,在校的各类学生人数大约为1600万人。其中,公立高等学校2099所,在校学生大约为1200万人,占75%;私立高等学校4360所,在校学生大约为400万人,占25%。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趋势的“负面效应”势必表现为高校毕
初涉职场7要:一要,认真了解企业文化。每家公司都有林林总总的成文、不成文的制度和规则,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公司的精髓———企业文化。想迅速融入环境,在公司里如鱼得水,就要对这些制度、规则烂熟于心,严格遵守。初来乍到,切记莫逞英雄,天真地想去改变公司现有的文化,这样你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二要,快速熟悉每位同事。忽然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圈子,面对的是一张张或亲切、或深沉、或谦虚、或倨傲的脸。从中找到
为了让大学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就业心理,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专家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几种就业心理进行了剖析: (1)过高要求。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攀高心态,而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在就业后能否学以致用。表现在:一是要求高薪,薪酬对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通过调查,毕业生对工作第一年的月薪定位在2000元居多。而2000元以上的月薪许多国企是无法满足
大学生一毕业就开始喊起了就业难的口号。这里,不仅仅有大学生自己的问题,家庭的影响不容小觑。 工作条件如暴风雨,家庭环境如温室大棚,大学生如一株株芽苗,长在大棚外的和长在大棚内的或许截然两片天。去年网上出现了一条成都大慈寺招聘和尚的信息,要求为:男生,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优先,英语六级,三证齐全;获奖学金者优先;信佛教者优先;有其他教派信仰的也欢迎皈依我佛;会背诵《金刚
大家都说,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他们以后事业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找好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那么,到底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盲目选择行业。大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很吸引人的行业。尤其是见到某些人在这一行业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盲目跟从的想法。这样的时
职场心理学家总结的:大学生最普遍的就业心理误区: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其结果大多是碰的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成绩好,荣誉多,“官职”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好。孰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