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自我保护
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经历灾难的人会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外围人员,他们没经历灾难事件本身,但也与灾难事件有关,这些人的心理感受容易被忽视,然而,他们也是需要受到关注的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灾区目睹了灾后的一切,倾听着当地人们对灾难的描述,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对灾区人民产生怜悯之心,与他们产生“同感”,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甚至有些人有相似的经历,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灾难性的事件,就如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如果来到汶川地震的现场,有可能会让他们想起当年的惨痛记忆,这时,他们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是普通人,需要对自身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做好免疫,更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
自我评估
心理分析师在执业前要求被分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也有必要在之前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分析评估。
首先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在灾区,条件恶劣,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工作需要量力而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工作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近期是否接受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是否有可能阻碍工作的饮食禁忌,还有自己是否能保持长时间精力充沛并忍受身体疲倦的能力等等。
其次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自我认识。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去当一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突然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转到灾区,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己是否能适应如此大的环境变化;知道自己能否承受目睹惨烈的救援场面和流离失所的孤儿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早期是否经历过某些负性事件,在灾区中,内心的伤痛或伤疤是否会被激活或揭开;在灾难面前是否会有情绪不稳定或冲动的情况出现而道士无法履行心理援助的工作和任务等等。
最后是对自己的家庭因素进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思考自己的家庭是否做好了与自己分离几天乃至几周的准备;是否有一些未解决的家庭或人际关系问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最后是在自己完成救灾工作之后,是否会有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欢迎自己的归来,给自己提供很好的支持系统,让自己备受冲击的心灵得到良好的恢复。
避免过劳现象
过劳是一种由于情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身体、心理、感情等方面都处在耗竭状态的体验。通常过劳现象不易被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剧。何种特征的出现标志着过劳发展到损伤程度,目前并没有统一认识。但过劳作为每天生活和工作不停竞争和长期压力的后果,会缓慢而持续地腐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彭新波认为导致过劳的原因有不合理的信念、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危机心理干预者和求助者的关系、组织机构的管理不善、对“过劳”错误的自我认识以及危机干预技巧运用不当导致的危机。同时,彭新波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心理干预者遇到上述情况都会出现过劳。但是必须明确,绝对没有谁先天就有对过劳的免疫力。如果不能采取果断的措施,过劳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导致生命危险。
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量力而行,保持良好的状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以及任务,接受自己能完成或者是该完成的任务,懂得拒绝并非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工作的时候要适当放松,进行压力管理和自我调适等,利用定期的同伴咨询和督导及时处理自己的负性情绪;要知道自己能为他人做什么,期望要合理,接受他们不能改变每件事情的事实,要避免以下想法:
1、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应该昼夜不停地工作,减少休息时间,认为花时间休息是不应该的。休息是人的生理需要,休息不足有可能会引起生理以及心理的不适,反而更加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幸存者的需要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需要更重要。幸存者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是平等的,两者的合理需要都应该尽量得到满足。
减少替代性创伤的危害
对于替代性创伤,Saakvitne和Pearlman(1996)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助人者的内在经验的转变,是同理投入于案主的创伤题材所产生的结果。”根据他们的描述,替代性创伤应该归因于救助人员与灾难性事件的生还者一起工作中所累积的转变,并非是案主附加于救助人员,而是救助人员感同身受的结果表现[2]。李序科[2]认为替代性创伤会给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带来职业倦怠、身心交瘁、家庭应激等危害。灾难事件的替代性创伤牵涉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去缓解或最终解决他们灾后替代性创伤的危害。
首先,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有着一群能真正倾听与了解你的经历的人。它通常包括一位专家,可以作为该系统的中心人物。由一位较资深的专家来领军指挥,对于维持你完整的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6]。
其次,要预期一个休息调整,做好个人恢复。组织法要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照顾:包括鼓励他们休假;沟通信息;鼓励他们需要时寻求咨询,提供信息帮助;提供压力管理教育;开展相关的联谊和表彰活动。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自己也要做自我调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与其他救灾的同事联系,讨论救灾工作;增加同事支持;如果持续感到压力,接受正式的帮助调整救援工作的反应,增加休闲活动;注意营养和锻炼;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练习接受他人;尝试不做负责人和专家,坚持记日记清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