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朋友有了抑郁倾向,或者他(她)总是在抱怨和哀叹自己得了抑郁症,你会怎么样?你会想到劝说,赶快给对方分析、比较某某事情的对错、利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你还会鼓励对方,告诉对方抑郁就是悲观,就是没出息,要坚强,做生活的强者,做强者是令人赞美的,弱者是可耻的……你甚至会举自己的例子,把自己当做榜样或者反面教材,你说了许许多多的言语,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但是效果呢?
你会惊奇:我的道理正确啊,我的逻辑严密啊,我的举例生动啊,怎么他(她)还是持续抑郁呢?
劝说不符合心理咨询的科学原则,劝说的语言不是咨询语言,你为什么不能帮助有抑郁倾向的朋友摆脱自己的心理负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所有的话语都带进了很多绝对化的道德观念和文化概念,“正确与谬误、强者和弱者、利益和弊端、长远和短期……”如此强硬色彩的用语,都会给对方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你的劝说尽管苦口婆心,但是实际上你是站在了这样一个基点上——“你是抑郁症病人”,而对方会这样思考:因为我有抑郁症,所以要……你的许多语言最主要的用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对方“抑郁症病人”这个印象,你的每个比较、归纳和演绎,尽管符合逻辑学的原则,但是,从心理学来讲你是在一句话一句话地暗示对方:你有抑郁症,你是抑郁症病人!
这是一个多么矛盾的心理现象啊!
有一个女孩叫小米,她因为认定自己有严重的抑郁症找到我咨询,她说自己以前一次重要考试失利了,她的情绪非常低落,晚上常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