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儿子太淘气了,什么东西都想动动,什么也敢拿过来拆开看看,新买的玩具不一会儿就被“卸”的七零八落,想看看里面藏了什么。我真拿他没办法。
答: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表明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刚来到人世间不久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而面对这样复杂的人类社会,处处感到新鲜,疑惑不解,因此孩子们有旺盛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脑子中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些‘伪什么”,常常是他们接触到的新奇事物和费解的事物。这是年幼孩子动脑思考事物的具体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
孩子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没完没了的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天上地下,无奇不有;另一种就是行为上的。刚买来一辆小汽车会响,“咦,真好玩”!“怎么回事,里面的什么东西在响?”于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没多久,一辆小汽车就“报销”了。又如为了弄清楚闹钟为什么会走,干脆把钟的零件全都卸下来。有些家长碰到这种情况,会心疼被弄坏的玩具和东西。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孩子求知欲所致,是很可贵的。
不少家长通常对这两种情况多持否定态度,“去,去,问那么多干什么?大了就明白了。”一次,二次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不喜欢提问题,因为提了问题,家长不仅不解答,反而招来责备,于是,由不问到不想,孩子变得懒于思考问题了。学问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一个人养成了不喜欢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就没有多大出息了。对于把玩具搞坏,把东西拆开,有的家长更是“痛心”,轻则臭骂一通“败家子,”重则大发脾气打孩子一顿,发誓不再给孩子买新玩具,把旧玩具也都藏起来。其实,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探究心理,玩具买回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讲解玩具的道理,并进行爱护玩具的教育。弄坏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告诉孩子“能拆开,也要学着再装上”给孩子讲有关的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的想象力、创造力。
大多数儿童是具备创造天赋的,这一点,许多家长却没有认识到,只想到孩子提问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孩子“破坏”给家里带来的损失,而忽视对孩子创造潜能和活力的引导。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钟情于华贵而又不费脑筋的电子玩具,乐道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或出于爱,或迫于课业负担,或认为发明创造很神秘,不敢涉足……使得大多数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萌芽,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当前许多家长对幼儿越俎代疱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事情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本来就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如果家长再反对孩子动动这,看看那,只能使孩子从小就丧失对事物的探究心理。从小就习惯于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什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旦走上社会,只能步人后尘,毫无建树。
孩子什么都想“拆开看看”也说明了孩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一般都是很聪明的。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让孩子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也是能直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的。
家长往往觉得这种孩子“淘气”“破坏性强”。实际上,这样有“破坏性”的淘气,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天真、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表现。
在为孩子买玩具时,可选购一些可供儿童动手拼搭的建筑玩具,可让儿童拆、装的组合玩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理和动手愿望,又不致于造成太大的浪费。家长还可以利用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自然材料教孩子自制玩具。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风车,风筝等到户外去玩,让孩子在娱乐中增强创造力。
如果孩子是属于不爱惜东西,则应严肃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懂得东西是花钱买来了,而钱是父母辛辛苦苦通过劳动挣来的,“成功者不可损坏”,随意损坏东西,是对父母的劳动不尊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坏行为,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增强孩子对劳动成果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