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他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就是自己的家里来人,都要躲在门后不愿意见。从小家里人就说他“憷窝子”。上初中时,有的同学看他老实,经常欺负他,但有一个同学经常保护他,但条件是他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其实又在受另外的压抑。上高中后,同桌对他非常差,当同桌睡觉时老师走过来,如果忘了提醒,就要受到一顿责骂。他不想受到这样的待遇,但又没有勇气向老师说,也没有勇气反抗。初中、高中因为它的懦弱别人给他起了外号,而且是很难听的外号。在学校里他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找到一点可以让自己自信的东西,自卑非常严重,而且他人的评价渐渐的成为他的自我评价,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能力的“憷窝子”,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干不好。从初中时,就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就连和同学、村里人面对面打招呼时,都觉得不敢面对他们的目光,即使打招呼,也觉得很不自然。现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担心以后如何和别人交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夜里经常失眠。而且因为交往问题已经影响了学习。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青少年自我评价还不完全成熟,有的还需要他人的评价去评价自己。可见,班级舆论、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案例中的同学在我们的班级中可能会存在,老师的目光关注较多的是学习成绩好的、经常犯错误、性格外向、在老师面前出现频率高的学生,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还要关注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处于弱势的学生。今年,已经毕业的一名学生来找我,说要办理户口问题,但是我已经认不出她了,她因为学习成绩三科没过,留级了,但她没有念下去,自动退学嫁到江苏,有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记得她学习成绩总是最后一名,好像什么也记不起来了。那时我真的非常惭愧,除了记得她的学习成绩,对她还了解多少?如果当时在我的班里对她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可能会使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即使,改变不了留级的现实,也可以让她能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老师做的可能就是几次谈话、一些鼓励,而改变的可能就是她的一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关注在班级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