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黄的头发、面口袋似的裤子、松糕鞋、耳垂上越来越多的饰物……另类打扮在一些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而据中科院所的高晶副教授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真正认可这群标新立异、做另类打扮的孩子的人非常少。
高晶的调查发现,青少年对这类打扮看不惯的占了24.1%,无所谓的占了69.6%,很想模仿的人只有6.4%。实际上,无论是另类打扮的青年人,还是他们周围的人,对此打扮都有失真的认识。
另类打扮并非意味着以反叛为主
每一个人在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反叛的时期,只是有的人表现得明显,有的人表现得不明显而已。高晶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青少年这种“反叛”的根源就是想跟以往隔开,与父母的判断和认识隔开,这是独立意识形成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在这一“隔开”的过程中,倘若社会缺乏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引导,青少年就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际上,绝大多数另类打扮的孩子都是“哈韩”、“哈日”一族。这说明国内文化中缺少能满足其需要的东西,而日韩文化中的部分因素恰好弥补了这一点。高晶说:“现代社会没有为青少年树立起榜样。像我们小时候都崇拜小英雄雨来、刘文学、刘胡兰等,但现在的孩子没有榜样。
”
高晶副教授主持的调查显示出,这群另类打扮的孩子这样做是表示自己对于流行趋势的追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爱好。他们有反叛意识,但并非以反叛为主。
新异的东西可能成为未来文化的主流
孩子们在追求潮流的过程中,离得最近的文化被接受了。尽管欧美的“朋克”文化在西方很有影响,但在中国城市里的影响很小。“连‘哈日’和‘哈韩’族的1%都不到。”高晶说。为什么呢?一个是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相似性不高,还有就是反映了孩子们对追求个性的“度”的不同态度。“朋克”一族把头发剃成鸡冠状,形象变化大,短期内也无法恢复正常发型。而国内许多孩子是在放假或外出游玩时,才染上黄头发,穿上极有个性的衣服。高晶说:“这说明‘新新人类’虽有个性,但也不想离社会主流文化太远。这是一种亚洲文化。”
当然,“哈韩”、“哈日”现象并不是坏事。高晶介绍说,美国60年代的青年人掀起了冲击传统的浪潮,但当发现冲击不成时,就追求成为“精品”,成为未来社会最先进的人群。到70年代,这帮青年人走过了逆反期,开始回归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主流。高晶副教授认为这是青年人在走向社会过程中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他推测,国内城市中这群“另类”孩子所追求的新异的东西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化的主流。
如何对待另类打扮
染黄头发、穿怪服装,日本学校普遍认为是孩子的事,但中国学校大多不允许如此。
在许多管理严格的家庭里,孩子的这类打扮也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你的孩子染了一头绿色的头发,你该怎么办呢?高晶给家长们支招说:“此时应强调学校的规定。另外,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其实开着玩笑就把孩子管了,可以不断地笑话他,让他自己觉得没劲。”
高晶副教授还对“新新人类”们提出了建议,他说,头发可以染,怪异的衣服可以穿,但要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比如,你说热爱大自然,把头发染成绿色,也说得通。就是要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不盲目。”有的歌迷说:“我就爱这个歌星帅,爱他的歌词对我的心思。”只要自己能说清楚,也是可以的。总之,怕就怕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