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共青团郑州市委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公布了《郑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其中透露:“郑州市16%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关注”。
郑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历时6个月,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形式,对2000名郑州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郑州市区及所辖的县市15所高、初中的学生,年龄为12岁~18岁。
74%存在强迫症症状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100多项题目,涉及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关系、社会协调程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7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6%的被调查者在这些方面存在“重度”问题,被定性为“需要关注”的群体。
这些被调查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反映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和敌对情绪4个方面。其中,78%的青少年认为自己遇到了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74%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症状、68%的青少年感到焦虑,而66%的青少年自认出现了敌对情绪。
郑州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林方分析,青少年的心理适应问题和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有关: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稳定,对事物的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极端。另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及感情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都有可能诱发心理危机,阻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出现种种心理适应上的问题。
31%因家庭产生不佳心理
《郑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指出,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特点,而这些不良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三方面的生活事件引发的。
“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造成部分青少年‘认知失衡’,使他们成为知识能力较强、自我而又敏感的群体。”袁林方说。在此次被调查者中,31%的青少年因家庭方面原因产生不佳心理状况,63.3%的青少年因学习方面的问题影响到心理健康,34.7%的青少年较大心理波动和社交有关。
袁林方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脆弱的,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社会适应不良而出现心理问题。但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时的,在正确的疏导下,其心理问题会自然消失或改善。
[案例一] 高考前突然不会说话了
19岁女生方方是郑州市西区某中学的高三学生。
2006年6月3日晚,郑州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热线中心接到了方方母亲的求助电话:“女儿就要高考了,可几小时前突然不会说话了。”
方方的爸妈十几年来都没有稳定的工作,贫困的家庭却要负担三个女儿的学费。方方勤奋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高考前,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在她看来,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可如果考试失利,爸妈失望不说,就连转变家庭命运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在这样的“自我加压”下,她的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屡次考试受挫使得她的思想压力越来越重。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失眠等高考综合征逐一暴露,以至于出现最严重的失语症状。
分析:学习成绩造成孩子心理压力
袁林方: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次调查中,77.6%的青少年受到了“学习压力太大”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心理困扰。
对策:引导孩子多做户外运动
袁林方:自尊心和进取心都很强的青少年会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如果心理压力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则容易因为学习压力而走入心理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显得很重要。
在高考和中考前,有些班级会设立倒计时牌。距离高(中)考还有××天,这样的字眼,对于一些心理脆弱、调节能力差的考生会是强烈的刺激。顾及内心敏感的学生,老师的语言也应当多加考虑。
对于学习压力过大却无从排遣的学生而言,家是避风港。这个时期,如果忽视了孩子的敏感,过分的鼓励话语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加大心理压力。建议父母多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并采用一些合适的减压方式引导孩子正视考试,消除学习压力。例如,可以多做户外运动、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情况等。
[案例二]进入高中后频繁逃学
16岁的男生小羽(化名)是郑州市某高中学生。厌学是他的主要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的产生有着家庭原因。
小羽的父亲脾气暴躁,小羽小时候经常因做错一些小事而遭受父亲的打骂。小学和初中阶段,他偶尔会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拒绝上学,遍体鳞伤也成为最好的旷课借口。在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面前,有时小羽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进入高中后,他的抵触情绪日益加深,开始频繁逃学。“我的话和想法,身边没人听,我根本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小羽说出内心的想法。和父亲极少沟通,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产生了抵触情绪,对许多事情反感,不愿意融入学校生活,更不愿和家人交流。
分析:无法与父母沟通产生焦虑
袁林方:家庭方面不少生活事件都让青少年感到心理压力。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健全和睦的青少年普遍心理素质好,而生活在单亲、离异、夫妻不和的家庭中的青少年心理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除家庭经济困难外,“无法沟通带来的焦虑”高居榜首,44.9%的青少年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家庭压力。
对策: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话
袁林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父母正确的引导是最主要的解决方式,青少年处于心理过渡期,交际范围从家庭扩展到朋友圈,原本就减少了和父母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还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对待成长中的孩子,则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加深。
小羽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结是,在父亲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下,他把抵触情绪泛化到学校老师和同学身上,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降低姿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培养共同话题。倾听也是重要的沟通方式,无论孩子对错,都要先耐心听他讲完。不少父母都会中途打断孩子的倾诉,后果则是给孩子的倾诉竖起一堵墙,减少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久而久之,沟通障碍会加重。
[案例三]17岁女生一度辍学半年
17岁的女生李敏(化名)是郑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度辍学半年。而被人误会是她辍学的直接诱因。
李敏的父亲残疾,母亲在她9岁时去世,姐姐大她两岁。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她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父亲对她的前途很担忧,就把她送入技术学校学电脑。在那段住校生活中,有些同学因她家境贫寒而对她有偏见。面对大大小小的误解,她只能按照父亲的教育方式忍气吞声不做过多辩解。
一次,一室友的洗脸盆丢了。平时很少和室友说话的她,成了被怀疑的对象。在学校配发的统一塑料盆上,大多数同学都做了记号,唯独李敏的没有记号。“她们还冤枉我,说是我把记号给抹掉了”。这次误会彻底挫败了她与人交往的信心,她决定辍学。
分析:无法忍受被同学误解
袁林方: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开始面向社会。视野的开阔,求知欲的旺盛,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青少年出现了强烈的交往动机。被人误会,51%的被调查青少年无法忍受这样的社交受挫。
对策:父母要帮孩子学会交往
袁林方:青少年比较注重横向的人际交往,其交往对象多为年龄相仿、生理与心理特征相似、价值观和文化程度以及社会经历等相近的人。青少年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一旦交往受挫,偏激的情绪就会带来心理问题。
个性强、自尊心强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这些挫折的影响。在外面受到委屈和误会时,父母的调节作用就凸显出来。
开导的同时,应该提供给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支持孩子,之后加以分析和疏导,才能使孩子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