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一项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就业过程中有很多的心理误区,那么这些心理误区有哪些,并如何走出这些心理误区呢?
心理误区一: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
调查发现,52%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36%的学生开始于大学一、二年级,大约11%的学生没有就业意识。
专家点评:就业意识是指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能否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体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是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是为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心理误区二:多数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部分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调查中,约40%的大四学生表示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约60%的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而在对就业市场负责人和高校负责人的访谈过程中,多数负责人认为,一些学生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
专家点评: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普通工作岗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心理误区三: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对大四和待业大学生的调查均显示,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专家点评: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误区四: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近5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2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专家点评:综合学生调查结果和就业市场负责人意见,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则不够系统,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忽略了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上面是根据大学生在就业是可能面临的心理误区和专门对这些心理误区的化解方法,希望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