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二十四重人格
作者:卡麦隆·韦斯特
译者:李永平
ISBN:9787532727360
页数:37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2月
【内容简介】
《24重人格》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作者卡梅伦·韦斯特以刺激性的细节和令人心碎的清晰描写揭示了羁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对家庭的影响,作者身兼“人格分裂”患者和心理学家两重矛盾角色,这是该书独特的地方。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该本书里提供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前所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
《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的书,它也能使你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作者简介】
卡麦隆·韦斯特,美国心理学家博士,著有自传小说《二十四重人格》目前和妻子居住在加利福尼亚。
【作品背景】
《24重人格》描写了卡梅伦·韦斯特羁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又叫多重人格障碍,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极大痛苦和影响,赞扬了卡梅伦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该书一方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作者既是文中主人翁一位DID患者又是一位心理学家,本书是他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时的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本书又不同于一般论文,他对于许多令人心碎的细节,以及卡梅伦心灵扭曲的痛苦场景描写得清晰贴切,很多比喻用得新颖别致。
卡梅林出生在一个恶心的家庭,用老邻居艾比的话来说:那个家庭装的都是蛆。卡梅林(呢称卡姆)四岁开始受到外婆、母亲的性虐待,外婆母亲的乱伦给小卡姆造成了身心的伤害,导致卡姆人格分裂,中年犯病,从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下变成一个DID患者。
全书用了许多湿答答、粘答答,比如湿答答的车道;湿答答的天气;外婆湿答答的下身;被汗浸透的湿答答的裤筒、床单、餐巾纸;马萨诸塞州的冬天漫长、寒冷,常常需要铲雪工人来除掉马路上厚厚的积雪,全书笼罩着一种诡秘的气氛,让读者感到压抑、紧张、甚至恐惧,却又忍不住想一气读完。
“记忆”或“缺乏记忆”是构成这种病症的一大要素。
卡姆一共有二十四重人格,心理学上叫做“他我”,本书上唤作“分身”,小卡姆每受到一次性虐待,就活生生分割出一部分自我,用“他(她)”来承受那些令人作呕的痛苦经历,然后把这部分记忆“完全”抛弃,自已仍然以一个貌似完好的人格继续自己的人生,尽管卡姆清醒时完全没有那些痛苦事件的印象,但卡姆生病体质弱时,那些尘封的记忆便一个个冒出来——有给卡姆带来心灵宁静和解脱,让卡姆与大自然达到和谐状态的,温柔、慈悲的精灵佩尔;有时时不忘鞭策、激励、驱使卡姆一路往前冲的,代表行动、创造力和成就的利夫;有帮助卡姆熬过许多黑暗日子,风趣、幽默、随和的巴特;有自卑、怯懦,说话结巴的克莱等等。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段或不同场合我们都会有一定的角色转换,比如《蜡笔小新》上,妮妮的妈妈在忍受了小新一下午的调皮捣蛋、啰嗦干扰之后,终于一反平常的温柔娴淑,对着小家伙大吼大叫,吓得刚进们的妮妮哭着喊:“你不是我妈妈!”她还是妮妮的妈妈吗?当然是。只是表现出了她的另一面、她的另一个自我,“另一个”妮妮所不熟悉的妈妈而已。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许多个“自我”,从卡姆的分身里可以看到正常人不同“自我”的影子,比如利夫代表上进,积极努力的那个自我;佩尔巴特代表朋友家人面前随和、温文、风趣的那个自我;克莱则代表消极、自卑、退缩的那个自我、、、不同的是:正常人的自我可以通过意志控制,对外表现出统一的思想,自我一般是相对恒定的;而DID患者则无法用意志来控制体内那些“他我”“分身”,他们可能在同一场合或相对的一定时间内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甚至改变自我——分身会莫名其妙跳出来,发出符合他们身份的非我的怪声音,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卡姆每次发病,身子都不由自主按照分身的意志行动,包括自残身体,卡姆的分身斯威奇曾好几次割伤自己寄生的身体(卡姆的身体),卡姆可以感觉到不对劲,却无力阻止。
儿时受到过虐待的人,尤其是经历过乱伦事件的人,几乎都怀抱着深沉的、根深蒂固的罪恶感和耻辱感,一方面他们感到害怕、恶心、愤怒,另一方面面对的又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人,于是他们大多选择拒绝承认遭受虐待的事实,想方设法把它“藏”起来,而拒绝承认事实就得忍受心灵的煎熬。大多数羁患DID的人,最大的困难就是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过去的生活,,否认事实,只会使情况恶化。
文章结束时,卡姆最终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病,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DID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战胜DID并不是彻底消除体内的分身,而是让分身们实现连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利用催眠放松等方法让分身们按时出来“透气”,讲述自己的需要和痛苦。争对DID患者最大的困难,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卡姆接受事实,即劝说其为自己拍摄录像——每个分身出现时的录像,就象到电视台接受采访,说出自己想说的,然后把录像放给病人看,让他们亲眼目睹自己的多重人格特征,清晰地了解自己童年所受虐待经历完全真实,承认自己确实是DID患者;也让分身们明白大伙共同寄居在一个身体里,大家必须和谐相处,爱护自己的身体,使分身们逐渐进入有序状态,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现、什么时候不能出现,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个相对恒定的自我。学会让自己停留在现在,不再退回过去中!
学会表现愤怒、感受哀伤,学会做一个完整的自己。常常在报端见到某某名星吸食白粉以求麻醉,某某名星又割腕自杀,,种种都延于工作的压力,习惯了灯光掌声的名星们,为牢牢把握住自己的FANS,他们做FANS喜欢的事,唱FANS喜欢的歌,穿FANS喜欢的服饰,自己的快乐痛苦、喜爱厌恶却完全封锁起来,长期的压抑,没有自我,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最直接原因。
心理学家詹姆斯·高登·季尔博士说:“保持本色的问题,像历史一样的古老,不愿意保护本色,即是很多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没有比那些想做其他人和除他自己以外其他东西的人,更痛苦的了。”
不论好与坏,你都必须保护本色,人格的颜色,需要你用生命去保护。
【书评】
书评人:李玲
一个人有24个分身,童年的性虐待记忆使得24重人格分裂、癫狂,生活向黑暗的悬崖飞坠……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经历。然而,《24重人格》(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译本)一书能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凭的绝不仅仅是内容特别而产生的奇观性效应。作者卡梅伦·韦斯特对文明社会难以启齿的生存经验进行逼视与诉求,其巨大勇气既源于他由一名DID患者到心理学博士的艰难历程,更因为他具有战胜自我、重建健康人生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人伦亲情的心存感激,这一切无不使得该书包蕴着一个极为严肃的主题——生命与爱。
只要人类存在,探求生命奥秘的过程就永不会停息。美国依阿华大学一位教授对30位作家的研究表明:他们之中80%的人曾一度患有精神病,伦敦一位学者对已故著名作家的研究结论是:他们的自杀比例为常人的18倍。在现代社会里,也许该书所提及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症”令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抑郁、恐惧、焦虑、痛苦等感受并不仅以生命的极端形式展现,它们还在日常生活中滋生、积累,无休无止地纠缠着现代人。据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各种心理障碍困扰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热爱生命意味着关爱自己,“心理健康”是人类必须关注的问题。200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号召全球“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这是一场奇特的战争,对手就是自己。该书以极为生动而优美的笔调描述了内心这一惊心动魂的过程:每一个分身都如此独立,他们争抢着同一具肉体,飘散的灵魂不听意志的指挥,追求自由人性是如此艰难而又如此抨人心扉。作者对分身们角色的娴熟切换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字表达效果,隐秘而散乱的个人经验在感情的净化下鲜活地凸显出来。一些怪异的场景本容易产生猥亵暧昧的趣味,但作者轻易地跨过了这个障碍,其坦然的态度和透明的言语表述,本身就证明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健全人格。
读者可以将其视为一本健康手册,亦可在其独具魅力的文字中感受生命的复杂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