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多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8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未进过心理咨询室。
“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堪忧。”日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家对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心理问题在青年人中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
心理问题在青年人中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
中国青年报:近期有调查指出,近八成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您怎么看?
熊汉忠: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个数据。我们要区分“抑郁症”和“抑郁倾向”,它们完全不一样。抑郁症有严格的指标,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指标是,情绪低落延续至少两个星期。而且,是否有抑郁症要经过量表的检测和专家判断后才能证实。我们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绪低落很正常,这和专业上所指的抑郁症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在年轻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有这方面问题的年轻人的数量一直在增长。
中国青年报:您感觉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如何?
熊汉忠:非常堪忧!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或是抑郁倾向,在年轻人中都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特别是抑郁症,从临床上来看,现在得抑郁症的人年龄越来越小。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影响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熊汉忠:首先,自身因素肯定是根源,如果自身足够健康,抵抗压力和外界环境影响的能力足够强,问题自然就少了。其次,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过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是诱发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近一二十年,全社会的导向就是把经济搞上去,这一导向的核心就是钱。这样一来虽然社会发展了,国家硬件也强大了,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大家一窝蜂地认为钱是最重要的,进而忽略了对自己精神方面的关照。
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受到整个社会功利化风气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重视孩子的成绩远胜于孩子的快乐!许多家长为了攀比,强加给孩子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当他们承受不住时,心理健康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中国青年报:如今,“焦虑”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买房、买车、职场、婚姻甚至养老等,都成为年轻人焦虑的对象。您怎么看待这种焦虑泛滥的情况?
熊汉忠:许多年轻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在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消费观方面存在误区。比如买房,难道别人买了房子我就要买吗?有能力就买,没有就缓一缓,没必要一步到位。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盲目地放在一起比较。在婚姻方面,现在许多年轻人的婚姻观很功利,太看重房子和车子,缺乏感情上的联系,因此,一旦遇到大的冲突,两个人的关系就容易出现裂痕。
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方面的疾病,80%都跟压力有关
中国青年报:从事青年压力方面的研究那么多年,您觉得压力对于年轻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熊汉忠:相关数据表明,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方面的疾病,80%都跟压力有关。有的人甚至认为,一个人身上几乎所有问题都和压力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现在年轻人身上承担的压力很多,不同群体的年轻人所受到的压力也不一样。在职场上,现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表面化、功利化,缺乏足够的情感连接,缺乏人际关系支撑的环境会让人备感压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和学业。关于上面这些压力,只要年轻人处理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中国青年报: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压力、焦虑等问题?
熊汉忠:我们一直提倡“三步原则”:首先要深入认识自我,多听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其次,应了解自己想做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使之清晰化;最后,还应了解社会需要什么,让自己的能力、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吻合。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压力,只要能耐心、冷静地按照这个原则思考,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要想很好地应对焦虑和压力,我建议年轻人为自己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朋友圈。对于个体来讲,想要减轻压力与焦虑,社会支持不可或缺,只有获得了有归属感的圈子中的人的支持和安慰,才不至于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击垮。
而且,年轻人还应该多运动。身心是一体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运动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让情绪得到适当宣泄,缓解压力和焦虑。
当然,我们不可能与压力、焦虑绝缘。所以,年轻人要不断加强自我修炼,正确认识挫折和消极情绪。如今很多年轻人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差,于是很多人都认为挫折及其带来的消极情绪都很负面。其实,挫折和消极情绪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也是一种信号——让人反观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作出调整。
对于消极情绪,我不提倡一直用宣泄的方式来解决。虽然宣泄比不宣泄好,但是千万不能把宣泄尤其是暴力宣泄演变成一种倾向、依赖和习惯。因为不论是语言暴力还是身体上的暴力甚至冷暴力,都不应被提倡,而且也一定存在比暴力更合适的化解压力与焦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