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它会潜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虽然让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义的,是通过“正义的力量”整治“邪恶的力量”。
据报道,那些使用死亡日记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报复”。祝博士分析说,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暴力的时候,受欺负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以牙还牙,报之以谩骂、殴打。二是,有一种阿Q精神,通过暗地诅咒,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而对方已经受到报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自欺欺人的“成功报复”,无法带来真正的宣泄
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靠对虚拟世界的想象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填写“死亡笔记”就是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的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有学生表示,这样可以获得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泄方式。真正的宣泄,是要最终把身体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放松的效果。但是,死亡笔记上写名字,就如同古代给小人扎针,仇恨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处,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只是一时的快感。”祝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