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撒谎,肯定是为了满足重要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通过说真话一定得不到满足,甚至还会受到惩罚,所以他们不得不采用撒谎的方式。”具体分析大致有三种情况:
*此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一是独立意识觉醒的孩子想要争取自由,但家长未必肯放权,撒谎是一种既获得自由又使冲突最小化的方式。
青春期阶段,孩子发现父母并不全知全能,自己有了独立的意识和愿望;而家长往往把孩子的长大理解成“逆反心理”。一方面父母不能接受孩子长大,另一方面经济没有独立的孩子又要维持自己“听话”的假象,于是,谎言就成了一种代价最小的“共谋”。
二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社交需求不断提高,甚至在他们的各项需求中排名第一,但父母不这样认为,于是孩子需要通过撒谎来为自己赢得空间。
在一个孩子聊天,发现他对市面上的新游戏了如指掌,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些,就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进入青春期后,“小伙伴怎么看我”是排名第一的心理需要,远胜于学习成绩。但如果孩子跟家长说要花钱买一个新游戏,家长会同意吗?家长会说,你考了多少分啊,你学习怎么样啊,你有时间玩游戏吗?”汪冰说,“这时候,一个轻巧的谎言就胜过千言万语。”
三是有些需求在父母眼中属于禁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撒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一些成年人的需求,这是大多数父母不允许的,比如“早恋”。
一个小姑娘,她的妈妈十分懂得家庭教育的艺术。小姑娘中学时喜欢一个男生,妈妈知道后第一句话就问:“他长什么样啊?”小姑娘从此就再也不用撒谎了,因为妈妈的一句话就表明了态度:我接纳你喜欢一个人。聪明的妈妈还对女儿说:“听你说得这么好,妈妈都想见见了,叫他一起来家里写作业吧。”如此,家长既“监控”了孩子的行为,又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谎言的背面不是诚实,而是宽容。”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撒谎了,不要忧心忡忡,觉得孩子变坏了,相反,要通过孩子的谎言去看到他真正的需要,“一味追究,只能让孩子进化出更完善的说谎技能”。
青春期的谎言很少涉及道德评判。“青春期撒的谎不一定会延续,也不一定会自愈,这与孩子今后的经历相关,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孩子很多时候做一些事,其实是在试探世界,试探违反社会规则的后果是什么,这是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的家长对知情权要求特别高,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不应该有边界,于是孩子就用撒谎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地盘。汪冰说,他认识一个父亲,是学计算机的,在家里的电脑上装了监控软件,而孩子并不知晓。父亲对此特别得意,“我什么都知道”,而汪冰听了之后觉得特别可怕——这个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是:我不监控,孩子没法管。如果孩子在电脑上做了一些“大逆不道”的事,父亲一发作,双方的信任感就濒临崩塌。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家长不愿意冒风险,孩子就没有空间,信任就无法建立。反之,孩子可能会用行动告诉你,他值得信任。”对孩子的爱要“恰恰好”。不合理的要求不满足,合理的要求及时满足,介于两者之间的,就一起商量出一种部分满足的方式。这样孩子就会知道,除了撒谎,还会有另外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