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有17.1%的受访者认为,2008年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面对这一身份转变,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自然会有心理落差
2009年,中国将有600多万名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校园招聘比往年少,而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多。莘莘学子由此遭遇无奈、失落、郁闷等心情在所难免。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17.1%的受访者认为,2008年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面对这一身份转变,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自然会有心理落差。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达15.8万人,加上外省份来上海寻找工作的毕业生,上海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招聘岗位数同比减少了20%左右。
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表示,一方面上海会努力扩展就业岗位,一方面毕业生也要调整好心态。他强调说: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就可以就业的岗位,这对大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3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赵晓琴(化名)刚结束上海一个单位的面试,回到浙江萧山的家中。迄今,这位在广东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接触过六七家用人单位,投出的简历“不计其数”。她希望“能等到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