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有工作”该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一句话,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平日在讨论这个观念,多半是采取社会的、经济的、或是道德的立场。在一个社会中,大家都该做些工作,贡献出他的劳力,为社会服务,这是常听到的说法。每个人必须工作,取得报酬,以养活他自己和他的家庭。这个观念大约是最为普遍的,也常被看成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再有在今日社会中,我们以勤劳形容有工作的人,不做工的人就被冠上懒惰的头衔,而是为人所不齿的,好象在品德上是低于常人的。
这些观念从儿童时期开始,就逐渐进入人们的脑海,很多儿童读物中,“不做工的没得吃”是常见的主题。如果故事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话,那么猪常是被指作为不做工的角色,而其最后的结局就是在过年的时候被主人杀掉。不作工的惩罚被裁定得如此严厉,无非是要人们从小时候开始,就建立一个印象:人必须要有工作。
工作在社会上,在经济上,在道德行为上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它还有其在方面的意义,它是保持及增进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心理方面的维生素,也不为过;因为它虽是人不可或缺的。健康的人都有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颇难维持其身心健康。塞尔尼(Hans Selye)医师毕生致力于心理紧张和压力的研究,他却指出工作是达到寿而康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们试将工作在心理方面的意义简作说明。
(一)工作可以增进个体的发展
人们的身体从怀胎时期开始,一直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经过出生这个阶段,仍然继续生长,到成熟时期,才告停止。在生长过程中,有些器官组织,成熟较早,有的较迟;有些器官系统,生长的现象比较明显,另一些器官的增长则不易被察见。这些都是自然的进程,由造物者预作安排,不用人们去操心的。但是我们如果要使自己身体能够充分发展,长得健壮,那么就得在两方面努力:第一是使身体依照其需要,获得适当的食物(包括阳光和空气),同时使它不受疾病及其他有害刺激的侵扰。第二是合理地运用身体的各部分。这一方面以往未受到大家的注意,其实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食物营养和生长的关系,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一些,此地不拟多说。关于身体各部分的运用,通常是透过两种方式,就是工作和运动。工作和运动都是在运用身体的器官和组织,不过运用的部分和使用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这两者对于身体的发展,都有裨益。一般说来,运动的效果,显而易见;象径赛选手的腿,网球家的胳臂,游泳和举重明星的胸膛,都是很好的例子。
有人曾经用狗做过一个试验:将狗关在笼子里,饲养约一个月,然后在其右后腿上施行手术取出一条肌肉,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肌肉纤维的数目及其大小。当狗的伤口痊愈之后,就让它出笼跑动。开始每天跑得不多,以后逐渐增加,至20日后,每天跑约40里。这样经过了40天之后,再在它的左后腿施行同样的手术。取出和前次相同的肌肉,将其和前次所取的两相比较。结果发现从左腿上取得的肌肉较右腿上所取的大了约一半,虽然肌肉纤维的数目并没有增加。这个实验证明了我们平日的想法:适当的运动,将增进身体的发展。
工作和运动、从运用身体器官的观点,并没有区别,比如象上述的运动,对狗来说实具有工作意义。我们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运用身体的器官;而运用的部分则依工作性质而异。在某些工作中感觉器官负担较重,有些工作中运动器官较为辛苦。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都担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许有人要问:工作对于大脑的作用,是否也和运动对于肌肉的效果相同呢?
这是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人们常以为工作是给脑子增加了负担,对它是可能有损害的。“伤脑筋”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用脑过多将引起神经衰弱”,也是很多人所有的想法。人们似乎有一个印象:脑子是个脆弱的器官,很容易被用坏或受伤的。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有人曾进行过一个比较研究。将生来失明而早年夭折儿童的大脑枕页,和与之年龄相近夭折但视觉正常儿童的大脑枕页相比较,发现两者的神经细胞数目并无区别,但是后者的细胞体却较前者的细胞体为大,同时后者的神经纤维恒较为长,而且社经细胞之间的联络也较为多。换言之,后者的枕页部分之发展较前者为优。大脑的枕页乃是视觉中枢。生来就失明的儿童,根本没有视觉,枕页部分的神经细胞就没有工作;视觉正常的枕页则常是十分忙碌的。现在发现后者的发展优于前者,也就证明脑部细胞也正和肌肉纤维一样,会因为适当的工作,而获得比较良好的发展。
这些事实说明身体各部分,需要经常的运用,才能充分发展;而工作正是给身体器官获得被运用的机会。自然生长的进度,和年龄有关系。不过有一个与此关系密切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就是:缺少适当的运用时,身体器官将呈现萎缩的现象。那该是众所周知,不必说明的。
(二)工作可以使你获得满足之感
研究行为动机的人,都知道“追求成就”是人类行为极重要的动机。虽然它并没有生理驱力的基础,而是由于学习所获得的动机,但在一般较高的文化环境中,却是普遍存在;更因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鼓励,它已成为了今日一般人行为的重要动力。
每个人都有过很多这样的经验:上课时计算了一则难题,旅行时爬到了山顶,在家里修好了电灯开关,帮助一个小孩或老年人走过一座小桥……大家也定能记得在做完那些事以后的愉快和满足之感。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了去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人们会去做各样的工作。工程师设计房屋和桥梁的建筑,科学院家埋首于实验室的研究,艺术家整天浸润在调色盘中,小孩子在用心垒他的积木……各人所做的工作彼此不同,但当他们完成了其所做的工作时,最大的报酬,就是他们内心满足的感受;工作期中所经历的辛苦,也完全消失了。据说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经为他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了不少时间。他开始用了“到”字,不甚满意;接着又改为“满”字,仍觉不够好;最后想到了“绿”字,自己也不禁拍案叫绝。我们当不难体会到他当时由于成句而获得的满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