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文化因素、社会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文化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知识经验等因素;社会组织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社会地位、角色、年龄等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主要指认识水平、认知态度、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价值观等等因素。由于交往者在以上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常常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在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中,对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常常更多的表现在交往者个性心理品质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往往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比较容易与人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反之则不然。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归结出对人际交往起严重阻碍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
(1) 自我中心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利益,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对集体和社会缺乏关心,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怀有严重的嫉妒心。
(2) 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感情,总喜欢控制和支配别人;
(3) 对人不真诚,浮夸虚伪,势利眼,欺上瞒下;
(4) 以过分驯服去取悦上级,过分惧怕权威而不关心下级人员,或过分依赖别人而缺乏自尊心和独立性;
(5)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多疑,喜怒无常,神经质,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
(6) 固执,持有严重偏见,不听别人规劝,不听取他人意见,粗鲁、暴躁,报复性强;
(7) 自我期望太高,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对自己提出过高的目标,同时又苛求别人;
(8) 孤僻,不合群,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对人的态度冷漠。
当然这些个性心理方面的缺陷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加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有效的人际交往首先取决于一个人自己这一方多多检点言行举止,加强自我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寻求最佳的交往之道。
二、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见
人际交往与人际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人际交往都包含有认知的因素,只有在对交往对象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才能顺利地展开人际交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正确的认知。
影响人际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并制约着新的印象;“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定型倾向”,是指根据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按某个人的一些容易辨别的特征把他归属为某一类人,随后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共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身上,并以此来知觉和判断他;“先入为主”,是指对人知觉并非出于对对客观对象的知觉,而是凭空臆造后又把这种主观观念投射到对象身上,因而就知觉到原先并不存在的东西;“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特征归属到其他人身上,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利用自己去判断他人;“情绪效应”,是指认知主体的情绪状态或特定心境会使人在对人知觉时带上一付有色眼镜,看出来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我的情绪色彩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认知偏见会因为循环往复而不断加深,以至成为交往的障碍,只有努力克服认知偏见,尽可能使我们对人的主观印象与客观实际相符,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唤起对方的积极反应,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三、树立积极的处世态度:
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
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做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乐观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积极地去生活和奋斗,坦诚地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悲观者则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总是闷闷不乐地与世隔绝开来。
生活中有许多人由于不幸的生活经历和心灵的创伤,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他们企求在与世隔绝中使精神的痛苦得到暂时的解脱,生怕在与人交往中重新触及心头的伤痕而换起新的痛苦。于是,他们就变得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事实上,这种自我压抑的方式只能受痛苦的煎熬,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交往获得理解和友谊,才能抚平心头的创伤,开始新的生活。也有的人,是以清高绝俗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他们不屑与周围的“芸芸众生”为伍,而只希望结交没有缺点的“完人”,其结果只能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精神上烦闷孤独,事业上也难以成功。
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
四、战胜自卑和羞涩:
自卑和羞涩,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其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
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的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实际上,没个人都有个自的长处和短处,与人比较是为了取长补短,促使自己进步。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通过与人的相互作用,才能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抛弃自卑心理。
羞涩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普通情绪体验,但若达到一种不正常的程度,或者与自卑感联系在一起,就会严重妨碍人际交往。其特征就是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他们缺乏交往的信心和勇气,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出丑,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和言谈过分敏感,处处谨小慎微,自己搅得自己心慌意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
战胜自卑和羞怯,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要时刻记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五、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风度:
良好的社交礼仪和风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条件,因为它制约着你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约着对方以何种方式做出反应。人的社交风度是其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它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节、行为神态、言词谈吐等等,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诚意。
1、需要饱满的精神状态
与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对方的交往动机,活跃交往气氛。如若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就显得是在敷衍了事,即使你有交往的诚意,对方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
2、需要诚恳的待人态度
不管对待什么交往对象,都应以平等的态度,显得诚恳而坦率。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也不藐视冷落位卑者。交往是不卑不亢,端正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揉造作,充分显示出你的诚挚内心。
3、需要洒脱的仪表礼节
得体的礼仪能增加人的交往风度。根据人际吸引的原则,一个人礼仪秀整,俊逸潇洒,就能产生使人乐于交往的魅力。仪表魅力不只取决于长相和衣着,更在于人的气质和仪态,这是人的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徒有其表而缺乏礼仪的人会给人以“绣花枕头”的印象。
4、需要适当的行为神态
人的神态和表情,是沟通人际间的思想感情和非言语交往手段,是交往风度的具体表现。面带微笑,是一种轻快友好的表示,而脸若冰霜,则旁人不敢亲近。朴素大方、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能赢得他人的敬重和信任,庸俗不雅的行为则令人生厌。分寸得当的交往距离能使彼此心理上都感到舒适坦然,过度亲热和冷淡则容易引起对方的误会。在异性交往中,其分寸感尤为重要。
5、需要高雅的言词谈吐
从谈吐中往往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养还是浅薄无知。谈吐之高雅,在于用词恰当,言之有物,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然而,高雅的谈吐是无法假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则令人觉得酸味十足。
六、良好的人际来源于经常做“角色互换”式思考
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的。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可能带上片面性。
例如,一个人在儿子时,觉得父亲不能理解他的心理,当他成了父亲以后,又从父亲的角度来看待他的儿子;他当营业员的时候,觉得顾客老是在找麻烦,可当作为顾客去买东西时,则会以顾客的眼光来指责营业员的不尽职了……这样,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因为角度不同,经常发生冲突,达不到相互间的积极沟通,彼此不能谅解对方,造成交往障碍。角色互换的作用在于克服这种角色自我中心的缺陷。学会角色互换,也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把作为主体的自我当作客体的自我来审视和评价,这样就能较为公正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也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得失了。
交往中的角色互换可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这样就能通情达理地谅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比如,你向一位朋友借用一架他新买的照相机,他有点舍不得。你就会想:“这么小气,不够朋友”。但若互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的朋友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你是否就一定大方得毫无难色地一口答应呢?将心比心,人同此理。意识到别人的难处,你就容易宽容和理解别人了。
另一方面,通过角色互换,以对待“客观之我”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就能采取较为适当的行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在背后议论你,那你就先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轻信他人在背后拨弄是非。你愿意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地去对待人。当你对别人作出某种行为或表示某种态度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对方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并由此考虑调整或改变自己的行为,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或带来痛苦。角色互换能使人体验到别人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适时并恰当地作出反应,减少很多人不必要的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使人际交往得到和谐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一个的行为,既是与之交往的他人行为之因(刺激),又是他人行为之果(反应)。因此,交往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唤起交往对象积极的同类反应,能使彼此间随着交往频度和深度的增进而建立起越来越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