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人际关系 > 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

人际交往中该不该接受别人的给予

来源:大心理    
人气:

社会不断的进步,可是人的心理健康常常会出状况,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心理。不能够正确面对别人的给予,总觉得接受别人的好处会背上人情债,或者别人是有求于你。而人之所以要群居,就是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战胜自然不是吗? 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他们宁愿封闭自己,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

  社会不断的进步,可是人的心理健康常常会出状况,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心理。不能够正确面对别人的给予,总觉得接受别人的好处会背上人情债,或者别人是有求于你。而人之所以要群居,就是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战胜自然不是吗?

  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他们宁愿封闭自己,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所以,他们常因为对生命采取冷眼旁观的立场,而产生空虚和不满足的感受。

  许多忧郁症的人采取这种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来自父亲或母亲(或双方)的给予,然后将这样的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最终导致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任何美好事物。

  他们合理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对方所给予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或“对方所付出的无法满足我”。有些人拒绝的理由则是,不愿接受给予者的批评或附加的限制。无论基于什么理由,结果都是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被动与空虚。

  我们会在另一些人身上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愿意接受父母所付出的,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父母如是的样貌,并且带着感恩的态度接受来自父母的赠予。这样的接受经验,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流动,这使得人们能在其他关系中也充分地经验“施”与“受”。

  如果我们能够灵活的处理施舍与给予,就能够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以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做一个参与者,当周围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出手帮助,而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要勇敢的接受别人的给予。摆脱不正常的心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可以获得幸福。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三招教你避开 人际暗沟

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和和气气地待人,但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得罪了人。为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