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播了段视频:有两个孩子在汽车川流不息的马路上进行横穿马路的比赛。两人先后三次在汽车飞驶的空隙间急穿过了马路;但在第四次穿越时,第一个孩子跑过去了,第二个孩子在跑到路中间时,被一辆飞驶而来的汽车撞飞两米多远后跌落地上……
青少年时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假期,更是其冒险的大好时机。如此,我们应如何引导其勇敢精神,而又防范其意外伤害?
采访专家: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纯
1、青少年更愿意冒险
青年人肌肉柔软、反应机敏、耳聪目明,应该是最好的驾驶者了吧?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年人发生车祸的几率,比年长司机高四倍;因车祸死亡的几率,是年长者的三倍。车祸,是造成青少年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为何会如此?有个原因是,青年人爱冒险!
几位大一学生自驾春游,路遇暴雨,在街边店吃饭时,老司机们都说雨太大,要避一避,而一位大学生却说:我是骑摩托长大的,开车是小菜一碟。雨中超车,和迎面而来的车相撞!
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让86名年龄在9岁至35岁之间的男性玩电脑游戏。结果发现,青少年组在“幸运脱险”的境遇中,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感受到了更大的愉悦。
随着年龄增长,各种风险行为不断出现,并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峰。而最高风险行为,多见于14岁左右的青少年。
冒险行为,有一类是“社会许可的冒险行为”,这里蕴含着一种积极可贵的勇敢精神。
如,国内媒体报道:日前,北大一名学生因冒险攀爬险路而在凤凰岭遇难;国外媒体报道:英国一群大学生,成功探密希腊克里特岛上一个地下大洞穴(洞底距地面550多米)。这是人类首次进入这个洞穴。
还有一类是“问题行为”,其冒险是为了寻求刺激。
如,据美联社报道:爱达荷州两名年轻人玩危险游戏丧命。警方怀疑是他们故意切断大脑的血液输送,以图在大脑因短暂缺氧而产生的“轰鸣”中得到刺激,结果赔上了性命;就在几周前,有两名年轻人在高速行驶的车的顶部玩“冲浪”,惨遭不幸。
再如,在哥伦比亚,一些青少年迷恋上了“卧轨游戏”。当火车呼啸而来时,他们卧在列车与铁轨之间的间隙,寻求刺激。如此冒险,还有吸毒、酗酒、抽烟、打架斗殴,以及进行其他无保护性的行为等。
2、冒险是青少年天性
为何人在青少年时期热衷冒险?心理学家说:冒险,是年轻人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婴儿刚出生时,混混沌沌、人我不分、物我不分,没有“自我意识”;大约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直呼自己;接近3岁时,会走路会说话了,自我意识增强了,表现出独立的愿望了,如,要自己吃饭,非要到水坑里玩,不假思索地对妈妈说“不”等。
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产生质变,“自我意识”空前高涨,这时的少年显出两种心理特点——
体验:出于对“自我角色”体验的需要,他们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危险游戏等“问题行为”,就在体验中发生了。
成长: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内心世界,开始自我设计,希望自己成长。而“探险”活动,对未知的探索、意志的磨炼、精神视野的拓宽等,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为何青少年在“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时,容易走上极端?美国心理学专家们想解决此问题,对他们的大脑展开了研究。
首先,专家们发现,得到奖励时,青少年大脑“纹状体区域”的活动,和成年人一样强烈。“纹状体区域”对神经递质多巴胺反应敏感。而多巴胺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开心等信息,是“快乐激素”。
青少年对“快乐激素”为何和成年人一样敏感?因为青少年的“纹状体区域”的发育完全了!
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大脑“前额叶”没有发育完全,而“前额叶”是能抑制“快乐反应”的,所以青少年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面对快乐”,“三思而行”!
因此他们在“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时,不能科学评估危险。
再则,青少年的冒险冲动,还与“危险记忆”空白有关,他们在冲动时,大脑不可能调出“危险记忆(经验)”,来控制冲动。美国有一位母亲说,她13岁的女儿在邻家和朋友们玩“窒息游戏”时,导致眼睛和脸部血管爆裂。“她真的被吓坏了,她说以后再也不敢玩了。”这小女孩从此有了“危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