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乐的少年生活,为他们的心里投下了阴影
奥一网讯15岁的封涛与林超一样备受学习困扰。就在一周前,因心情抑郁而要跳楼的他被父母拉了回来。
对封涛而言,他没有周末。即便在春节,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它时间,他除了上学就是在补课。
从上初中开始,封涛的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失眠,食欲时好时坏,经常摔砸家里的东西。但父母并未因此给他减轻学习的压力。
封涛认为自己是台机器,没有生命,不为自己活着,他认为结束生命是一种解脱。
在中国,因为孤独抑郁而患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已经开始引发人们的忧虑。
在儿童期,这些行为问题常常属于家庭范围内的调节和适应困难,因此往往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体现在抚养、教育、管理等方方面面。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中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告诉本刊,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包括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这部分所占比例很低;其次是精神障碍患者,这包括常见的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焦虑症等;第三则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开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状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病症。
3000万儿童,尽管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让人忧心忡忡,但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
刘津博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她告诉记者,“3000万”这个数据已经用了多年,这个数据本身也只是一个估算,关于儿童精神卫生方面,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只能通过各地所做的一些局部调查来估算。
“3000万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扩大到5000万。”刘津说。
如果从总体上无法了解准确的数据,从一些局部调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势态发展的严重。
2005年上海市妇联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1%~3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四次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尽管这四次调查在选择区域时前后有所变化,但它所反映的增长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这意味着,如果以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这听起来令人沮丧。
让人忧虑的是,诸如多动症、焦虑症、忧郁症等心理疾病所瞄准的“侵犯对象”越来越低龄,“来到世间便开始遭受苦难”在这些孩子身上一语成谶。
刘波今年10岁,在学校里他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课堂让他回答问题时,无论是否知道答案他都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久而久之,老师减少了提问他的次数,而他也变得越发安静。刘波的妈妈说,从6岁开始,刘波开始变得怕生,不愿意接触人,即便是亲属的孩子来了,他也有意无意地回避。直到不久前,刘波的妈妈看到儿子在一张纸上写着“活着没有意思”时,才开始觉得问题的严重,带着他去医院做心理检查,刘波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
刘波所处的年龄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常,通常不会自动恢复,从而直接对其性格造成重要影响,导致性格压抑、心灵创伤,阻碍他们社会性的发展和交往能力的发展,一直延续到成年。
这种抑郁症往往还是自杀的先兆。因为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面对挫折,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或者步入社会后会产生轻生的想法。目前精神障碍和自杀已经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居各类疾病之首。
那些身处不幸中的人需要帮助,但情绪障碍与行为问题的低龄化往往使这很难做到。
“孩子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家长通常不会给以足够的重视。”刘津的临床诊断经验告诉她,目前中国大部分家长不会把孩子的情绪异常当成一种疾病。
而这往往会使事情变得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