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生活中要舍得“放手”,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和麻烦,这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一环。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小事。 孩子在结束了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后,总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活动场所“疯”一阵。这天,他玩着玩着,又发现了一个令他感兴趣的小船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积木。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女孩回骑在上面了,但儿子却不顾一切地挤到女孩身后,硬要骑上去。自然地那女孩不让,于是就发生了拉扯、推搡现象。这时候,在一旁的女孩母亲走了过来,相当严厉地对儿子责骂了起来。也许这位家长并不知道我就在附近,否则她应该不会这样“严厉”。儿子感到害怕了.小脸涨得通红,有些惊惶地望着那位家长。说实话,我看到儿子的行为虽然多少有一些“蛮横”,没太注意游戏时的规则,但毕竟没有发生激烈的“暴力冲突”。可那位家长却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间的矛盾,使儿子一时不知所措,甚至害怕起来。这使我这个做母亲的多少有些替儿子不平,也很心疼。但我还是打消了自己想去帮助解释和劝解的念头。依然若无其事地与他人谈笑,眼角则不时关注着“事态发展”。只见儿子憋红着小脸与那位家长辩白了几句,虽然声音不大,表情也有些紧张,但他还是在力图说明什么。后来,他终于和小女孩一起骑上了大积木玩了起来,很快就把刚才的事抛到脑后。 看到了这一幕,我越发认为自己刚才的“不介入“是正确的。孩子们的问题更多地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大人过多参与只会助长孩子依赖大人的。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学会应付各种困难。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事,家长在事后一定要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讲清他错在哪里,有哪些地方需要将来注意。另外,对孩子受到的委屈也要表示理解并适当给予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