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患者而言,想要更好地缓解和治疗,那么首先就需要注意做好心理干预,因为心理干预才是帮助缓解孤独症的好方法,心理健康专家提醒家长们,尤其是孤独症患儿的心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1. 心理干预的目的
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儿的各方面技能,促进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改善。强调使患儿获得相当的自理技能、社会技能及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整体适应能力,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在实际工作中,干预目的的确立与患儿的具体症状严重程度、家人的期望和家庭条件及治疗者的条件等有关,急于求成或随便放弃都是不利于患儿的。
2. 心理干预的策略
心理干预策略的重点并不是直接消除有关缺陷,而是着眼于通过发展患儿的有关潜能,使有缺陷方面的功能得以提高。例如,患儿的言语存在缺陷,可通过图片、文字、符号等手段来加强其言语功能。首先着手的并不是言语本身,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善该项功能。孤独症患儿并不是每一种能力都差,有些能力是健全的,个别能力甚至是超群的。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长处,弥补不足。相反,如果只盯着短处,很有可能短处没有什么改进,而长处也退步了。从孤独症的整体表现来说,干预的重点应是社交功能和言语功能。但是,如果存在对自身安全有威胁的症状时,如自伤、不避危险等,这些症状要优先干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某些症状还应强调症状的心理分析,即找出该症状的原因所在。例如,有人指出攻击、自伤、刻板及其他的破坏性行为等,其实并非“故意的”破坏性行为,而是一种具有沟通性质的活动。从患儿的角度来说,至少具有五种可能的功能,即表明需要帮助或引起注意,逃避应激,获得自己所需,拒绝外界事物或活动以及获得刺激。患儿的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等方面受损,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达不到上述目的,从而出现异常行为表现。如果这种分析正确的话,只要使患儿在这几个方面得到满足,即可减轻症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往往是困难的,相当一部分行为是找不出特定功能或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这方面在进一步研究。有人提出了此类行为大概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即寻求注意,自我刺激,回避,表明求助。这一观点还存在争议,尚待进一步研究。
了解了心理干预的方法介绍之后,那么希望大家对这些常识问题都可以更加的重视,因为孤独症的出现很多时候也是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心病还是心药医,必须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