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人际关系 > 说的对也不听?“固执己见”会遭到自尊反击

说的对也不听?“固执己见”会遭到自尊反击

来源:修心坊    
人气: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此时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 电视剧《奋斗》的编剧石康在文章《看哪,这人》中,讲了这样一个有关自己和父亲的例子:“在我和我爸学打网球时候,他68岁,我38,其实一开始就只学一个正手击球动作,他用了三年时间竟没有学会,我感到不解,而他一再强调他年龄大了,事实上,我注意到,他从未主动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此时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

电视剧《奋斗》的编剧石康在文章《看哪,这人》中,讲了这样一个有关自己和父亲的例子:“在我和我爸学打网球时候,他68岁,我38,其实一开始就只学一个正手击球动作,他用了三年时间竟没有学会,我感到不解,而他一再强调他年龄大了,事实上,我注意到,他从未主动地去研究一下那动作,他在那动作上花的时间只限于每天在球场上的一小时”,“你说他不对,他就急了”,“我父亲后来见我想教他打网球便逃开,他当然还愿意打,只是还是按照他的步调打……在我看,只需花时间增加技巧,就会更加有趣,但他就是不那么做,只是一味地认为网球很难,无法学会,学会了也没用了,他总是说,‘又不想当世界冠军,打好了有什么用?’”

生活中,很多读者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读者陈先生对待他妻子选择的驾车路线上,“我都已经那么清楚地告诉她,这个时间开车要绕路走!绕路走更省时间!她就是不听!每天都要在路上堵个至少半小时,回家还不让人说,你一说,她就生气”。类似这样“明知故犯”的固执,总是让关系的一方充满不解:不就是稍微改变一下而已嘛,怎么他们接受起来就那么难呢?

坚持“我的”,意味着守护自尊

我们都知道,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换位思考”,关于“换位思考”,英语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让自己站在对方的鞋子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固执己见者”的感受,我们不妨让自己暂时站到他们的鞋子里看看发生了什么:

假设最近一段时间,你开始练习打羽毛球了,陪你一起打的,是你的朋友小S。每天一小时,打得汗流浃背,这种运动后的畅快让你觉得很舒服。而你的那位朋友小S,碰巧是个聪明、爱钻研的人,几次下来,你已经能隐约感到他的技术比你高出一些了,也许此时,你还在心中暗自决心要努力不被他落下。

忽然有一天,小S走过来认真地告诉你“据我观察,你的这个击球动作是错误的”,说完他还给你示范了一下他认为的正确姿势,“哦,好像确实有道理啊”你自己心想,你认真模仿了一下他的动作,你愿意改变一下试试。

从此以后,每当你一不留神,动作又变回原样时,小S就会在一旁善意地提醒“不对,还是那个问题,再来一次!”、“你看,只要你动作一变形,球就打不过去了,你就总失误在同一个地方”……渐渐地,轻松地打球变得充满压力,身边好像时刻有双眼睛在“考核”你的动作,面对类似的球,心中也充满紧张,生怕自己又忘了动作要领。

随着你们水平的拉大,这类指点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好心的小S,一心想让你与他齐头并进,可在他的监督下,你们自由的聊天越来越少了,球场上更多出现的,是他认真指点的各种声音……“好烦啊!我不过就是为了出点儿汗而已,搞那么正规干嘛啊!”你在心中抱怨,渐渐地,这种抱怨越来越强烈,最后你干脆拒绝了和小S一起打球,“不要再教我了,我打球只不过是想锻炼一下身体而已,又不想当世界冠军,练那么好有什么用?”

“换位思考”中的你,并不是一上来就拒绝改变的,在事情之初,我们也努力配合小S做了很多尝试。但随着事情的继续,在打球这个活动中,我们越来越感觉不到自己的意志了:练习击球动作,是为了符合小S的要求、注意脚下步伐,是为了跟上小S的变化……自己体验汗流浃背的畅快,已经被满脑子的动作要领冲淡,我们后期努力的目标,仿佛已经变成要无限接近跑在前方的小S,变成要拥有他那样的技术和他那样的速度,而在这个目标中,我们的“自我”又体现在哪呢?

对于这个内心变化,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在他名为《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做了精辟的解释:“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坚信自己的信念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违抗命令,体现着“自我意志”

尽管说服一个人改变他的信念很难,但人的本能总归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费什么周折,就能让对方明白其症结所在,接下来对方也愿意主动改变。

可对于有些人,情况却总是很奇怪,不管他们说出的道理有多正确,他们总能遇上“固执己见”的人,任何事只要换了他们发令,对方首先表现出的,总是一个态度:反感。

陈先生在家里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不但妻子听不进他有关道路情况的预测,连女儿面对他的嘱咐也总是捂住耳朵。陈先生说:“我发现我在家里,让她俩干啥,她俩就不干啥。最简单的你比如说,每次早晨我开车送她俩出门,都跟她俩说好,我去取车,到楼下打电话你俩就下楼。结果每次我都得不止一遍打电话催,半天也见不着人影!她俩非得再磨个十分二十分钟才下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陈先生还举了几个,而当你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起来看时,就不难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境:就是每当陈先生明确告诉家人“你们要怎么做”时,家人往往表现出的就偏不那样做。换句话说也就是,当陈先生事无巨细地施展出自己的“控制权”时,他就会遭到来自家人的变相拒绝。

不管是妻子开车走哪条路,还是女儿放学几点到家,陈先生看似嘱咐的话,其实都是在对家人下达“命令”。其实即使不用他嘱咐,妻子自然也会找到回家的路,孩子自然也知道如何生活,但陈先生总喜欢把这些显而易见的地方说出来,此时如果母女俩顺着他的意思办了,他就保持了“控制权”。但这时候,他的妻子和女儿体验到的,则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减弱,原本是那些自发想做的事,被人用“你必须”、“你最好”这样的命令式句子指导过后,反倒变得不那么想做了,否则即使服从了指示,好像也只是听从了命令而已,自身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展现的机会。

那么这些被压抑的“自我意志”要怎么满足呢?那么就通过“违抗命令”来体现吧!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明知故犯”。

注意态度,充满尊重的交流

人与人互动,往往需要一种互补的配合。有些人即使习惯总对别人指出错误、做出指导,只要和他互动的一方,碰巧是喜欢被人纠正的对象,他们的交流也会一样顺畅无阻。

因此有时我们需要冷静想一想,自己一个原本善意的帮助,是怎么在对方那里形成反感情绪的?我们的一句看法,如何在别人眼中成了一种善意的讽刺?在中间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我们自己首先在说话的时候,就没有从一个平等尊重的角度去和对方说话呢?

当我们觉得自己在某个问题上正确的时候,往往容易表现得有些高高在上。好像“什么是最正确的方法”只有自己才最懂一样,这样的态度,在交流的时候,就容易对人造成伤害。

这时候,我们最好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独立的意志,独立的追求,在这众多目标中,不存在哪个是最好的,哪个是最高效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切还要当事人自己喜欢,才是最适合他。即使我们出于好心,也不宜试图用自己的干预来改变别人的任何事,要知道,我们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

只有在清醒、客观和尊重的气氛中,很多问题才能更顺畅地交流,很多话才更容易说出来。因此当我们意识到有些人正在注意倾听我们所说的每个字时,我们的措辞务必非常小心,毕竟,他人把注意力转向我们,表达的是他对我们的尊重,那么我们也应该回报以对方尊重才是。

此外,如果有些人对我们说出的话不够心平气和,我们最好也不要习惯于一上来就愤怒地反驳。安静地等他们把话说完,想一想,此时我心中的这种反感,究竟是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是说我们在减轻自己的挫折感?他们对我说的话,是不是某一些地方,确实还是有道理呢?调整好心中有关自尊的反抗,我们就不会失去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还会得到更多的心理常识健康常识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三招教你避开 人际暗沟

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和和气气地待人,但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得罪了人。为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