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人际关系 >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爸妈在线   
人气: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网络人际关系的性质,将国内外研究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消极敌对的,另一类则认为是健康积极的。文章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积极的,但须加以引导。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人际关系 网络社会是指互联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情境所形成的一个沟通信息的空间。就其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社会形式。健康友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网络人际关系的性质,将国内外研究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消极敌对的,另一类则认为是健康积极的。文章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积极的,但须加以引导。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人际关系

网络社会是指互联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情境所形成的一个沟通信息的空间。就其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社会形式。健康友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社区的发展,网络社会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网络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与网络社会联系的纽带。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网络人际关系的性质,将相关研究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消极敌对的,另一类则认为是健康积极的。

消极敌对的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以Sproull、Stoll、Kiesler 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诚的、亲密的和稳定的人际关系。Stoll(1995)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浅薄的、虚幻的、剥削的和敌对的。Kraut等人(1998)指出,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是脆弱的。Kiesler等人(1999)认为,人们对互联网上交往同伴的典型感觉是不如网下建立的人际关系的同伴亲密,许多网络人际关系建立导致的是信息的支持,而非情感的支持、有形的帮助或者友谊。Cornwell等人(2002)发现,聊天室发展起来的浪漫关系较少卷入承诺、严肃性,倾向于较多错误的呈现自己(年龄、生理特征)。李国华、仇小敏(2004)认为,网络人际关系以高效率和低稳定性即松散性为特征。夏俊(2003)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调查,发现近一半大学生对网友不信任。研究者们认为,出现这种结果,主要由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网络交往中缺乏身体线索和非言语线索。网络交往双方一般不发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主要是通过网络语言和符号传递信息。根据线索过滤原则和社会呈现理论,随着社会线索的缺乏以及社会呈现的降低,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建立亲密的、真诚的人际关系。

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交往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的消极作用是人们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Riva(2002)指出,网络交往不保证使用者所宣称的身份是真实的身份。在虚假的信息基础上很难建立起真诚、亲密的人际关系。此外,在网络交往中,当对方不令人满意时,人们更多地使用谩骂、侮辱性质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甚至随意退出交往。

网络交往缺乏有效交往所依赖的规则,核心是人际信任问题。高度的人际信任建立在彼此之间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而这必须在交往双方的频繁接触后才能达成。网上人际信任缺乏现实人际信任所需要的基础,因而不可能建立亲密的、真诚的人际关系。

网络交往具有“一次博弈”的特征,即网络交往没有充足的交往时间,因而建立真诚的、稳定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可能的。此外,网络交往中人们对对方的期望、要求等都不是很高,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期性和欠深刻性。网络交往具有“近而远之”、“朋友遍天下,相知有几人”、“天涯若比邻,比邻若天涯”的矛盾性质。这种交流安全、新奇,但却没有深度。

综上,否定网络人际关系者的基本立场是:网络人际关系只是一种游戏,千万不可当真,这就是网络交往的游戏规则。

健康积极的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与否定网络交往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的观点相反,以Wallace、Peris、McCown、Whitty等为主的研究者认为网络交往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允许人们加入团体,并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建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是真实的、亲切的,而且是牢固的、有效的。Wallace认为互联网上虚拟的朋友和现实的面对面的朋友一样的亲切、熟悉;Peris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网络人际关系是健康的,是网下面对面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McCown等人对30名经常使用互联网聊天室与人交流的被试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同别人交流的人在交往中一般是真诚的(尽管他们经常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其中80%的被试者在网上建立了临时的或友好的人际关系,6%的被试者建立了亲密的或浪漫的人际关系。

Whitty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专门研究了聊天室中情感支持的可利用性,研究结果支持了互联网确实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机会的观点。Mckenna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上网不是远离真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个人使用互联网不仅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而且也在一个相对没有威胁的环境下建立新的亲密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刘惠芬、张平锋通过对大学生使用BBS的研究结果表明,兴趣的同一性在网络交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互联网上找到志同道合者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上述研究结论是由网络交往的以下特点决定的:


(一)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加工有自己特有的方式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观点,个人的行为受个人的个性、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共同制约,表现出有效的行为。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的行为由个体的认识所激发,并根植于看不见的社会标准和身份。尤其是网络交往缺少非言语信息的反馈,这使得以上过程更为重要。Lea和Spears认为,由于缺少来自于其他人的社会规则以及由此导致的不确定的情境,迫使人们参照社会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Walther在阐释社会信息加工观点时也认为,使用者在语言以及文本呈现的限制下,适应现存的交往线索以支持人际管理的进程。所以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网络交往允许交往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是亲密关系。

(二)网络社会人际关系更注重深层次的内涵

在现实的交往中,人们的交往不可避免地受个人外在因素的影响,Mckenna等人称这些能够容易发现的方面为“门控特征”(gating features),然后是资源的占有和社会地位,最后才是知识、智慧、修养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但网络交往能改变作为吸引力来源的诸要素的排列顺序,志趣相投、智慧等深层次的因素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交往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更有意义。Mckenna等人认为,建立在更深、更真实基础上(如共同的兴趣)的人际关系不仅亲密,而且稳固。即使“门控特征”开始起作用,这样的人际关系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也能维持下来。

(三)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

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样,都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Mckenna等人的研究表明,那些能更好地向别人暴露真实的、内在的自我(real me),而不是事实的自我(actual self)的个体将更可能在网上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把它延伸到现实生活,Whitty的研究表明了时间对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性,而网络交往者的真实体验之一就是,只要自己是真实的自我表达,并对交往伙伴充分信任,那么对方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四)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降低了自我暴露风险

尽管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但正是因为匿名性,所以大大降低了自我暴露的风险,尤其是自我中的秘密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用担心这样做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因而就像“火车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the train) 现象一样,人们更容易向不知名的同座乘客分享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情绪反应。从这一点上看,Mckenna等人称互联网为“亲密的互联网”。同时,尽管大部分的互联网使用者使用假姓名、假身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交往者不真诚。

综上所述,肯定网络人际关系者的基本立场是: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一样, 可以是真诚的、亲密的、持久的,条件是必须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只要认真对待,无疑网络人际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

总结与评述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为: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以及非中心化。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具有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新内容、新特征。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促进了人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道德情感日益淡漠、非理性行为激增、道德人格异化加剧等负面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现实中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辱感、尊严感等的影响力较弱,使得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内在张力的贫乏,另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外在维系的空缺,这或许就是网络关系在充实润泽人的正向发展,却同时又设置种种障碍的人文原因。 因此,应当增强主体的自律,同时构建网络伦理文化,培植网络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使网络人际关系的正面作用最大化,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效应。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三招教你避开 人际暗沟

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和和气气地待人,但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得罪了人。为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