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人际关系 > 学生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学生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从其性质来分,个性可以分为积极个性和消极个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学生个性是在与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所以,学生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

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从其性质来分,个性可以分为积极个性和消极个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学生个性是在与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所以,学生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学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领域,一是与成人的交往,包括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的其他成人的交往;二是与同伴的交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主要是在班级)度过的。所以,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对其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根据教师在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通常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的,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这种交往由于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不仅受到交往双方的地位、权力、任务的影响,而且受到从上到下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不仅受到组织上的严格限制,而且还受到角色任务的严格规定。这种交往既能使学生接受社会规范,尽快实现社会化,也容易致使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产生恐惧感,对于差生来说更是如此。非正式交往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交往由于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轻松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常常能够起到正式交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非正式交往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保持相容,减少对立情绪,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时,不仅应重视师生间的正式交往,而且应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予以足够的重视。


根据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权力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交往。美国教育学家根据勒温关于领袖作风的实验报告进行了有关教育和集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教师的领导作风有三种:权力主义作风、放任自流的作风和民主的作风。在权力主义作风影响下,学生屈服于领导,但一开始就厌恶和不喜欢这种领导;学生言行表现为推卸责任、不愿合作、背后伤人、缺乏创造性。在放任自流作风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学生之间没有合作,甚至相互攻击;学生不仅品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在民主作风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学生相互鼓励,行为的独立性、创造性十分明显。教师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决定着师生双方的交往模式。不同的交往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教育应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向积极方面发展。


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既存在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正式交往,又存在各种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是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例如,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为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动、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而进行的互帮互助和学习竞赛,这些都属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这些交往使学生的个性受到不同的影响,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养成班干部的民主、平等态度或武断、骄傲的作风,养成普通学生的顺从或逆反;学生之间的竞争可能形成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可能形成少数学生的嫉妒心。所以,正式交往对学生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之间较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往,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不是等距离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所选择的,相互选择的结果就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各种性质不同的非正式小群体。根据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规范,可将班级中的小群体分为四种类型:亲社会型、中性型、偏集体型、反集体型。亲社会型、中性型的小群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满足学生社交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使学生获得在正式群体中无法得到的有关兴趣爱好诸方面的满足,尤其是能使那些在正式群体中感到受压抑的学生得到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反集体型、偏集体型的小群体对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反集体型的小群体以对抗教师或破坏社会秩序为目的。这种小群体不利于其成员接受社会规范和教师的教诲,不利于其成员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成员易形成逆反。


正因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其个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正确对待各类非正式小群体。


首先,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如上所述,师生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必须借助制度权威,制度权威能够促使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因而有利于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但在学生抵抗制度权威,因而使制度权威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借助个人权威,使正式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就会受到破坏,各种教学计划无法完成。而非正式交往虽然受到制度权威的影响,但主要是借助个人权威而进行的。所以,教师的个人权威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个人权威如果得到了学生的承认,由这种权威发出的号召就最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个性也沿着教师的要求发展。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应建立和利用个人权威。教师个人权威的建立除了教师本人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之外,还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真诚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只有以这些态度对待学生,才能树立个人权威。


教师应以民主的作风管理班级,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交往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热情,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等个性品质就是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意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的,即形成关于自己的天资或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在学习上能否成功的信念。在民主的交往模式里,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学生不断得到来自教师的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自尊自信,责任心强,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自我意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在权力主义或放任自流的交往模式里,师生间紧张对立,互不信任,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公正的评价,容易产生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意识得不到发展。


自立性是良好个性的基本品质,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象征,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从思想上真正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才能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创造性是良好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它集中反映了个人的智能、性格、意志、情操等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异样言行,鼓励多样性,解除学生的恐惧,让学生有充分的安全和自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能否创造这样的条件取决于师生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交往。在民主的交往模式里,班级气氛民主、平等、和谐、活跃,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志向得到充分发扬。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教师除了自己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之外,还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学生的交往是否正确,往往通过其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和交往方法表现出来。学生交往正确与否对其个性产生重要影响。


就交往的目的来看,学生或为了满足吃、穿、用等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交往,或为了满足爱和归属的需要而进行交往,在家里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在学校里希望得到同学的关心,或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而进行交往,或为了得到同学的好评、老师的表扬而进行交往。应该讲,以上各种交往目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前社会交往中日益膨胀的重金钱轻友谊、重利弃义等现象日益影响学生的交往。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树立友谊重于金钱、义利结合、义统帅利的交往观,摒弃庸俗、低级的金钱交往观。这些交往观是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校里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伙伴。学生根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兴趣、性别等方面的差别与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对稳定的交往。例如,班级中先进生与后进生各自构成交往圈,男生和女生之间形成两个交往圈,各种非正式小群体形成的交往圈,还有极少数班级嫌弃儿、孤立儿。学生怎样选择交往对象,反映了学生的交往态度,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个人与一个人的相互作用一定不同于与另一个人的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应校正学生的交往范围。学生的交往不能局限于少数知己的小圈子内,教师应引导他们与不同个性的、异性的、非同龄人进行积极交往,自觉地接受他们积极个性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不要去结交那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


学生的交往方式可以分为攻击、自主、退缩三种基本方式。具有攻击性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作出的反应强烈,行为上表现为不合作、争斗、攻击,侵犯同学利益和尊严,往往遭到同龄群体的拒绝、回避,他们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孤立儿。具有退缩性的学生不敢与其他人交往,上表现为害羞、冷淡、孤立,行为上表现为被动、回避、疏远,在被迫进行的交往中,自卑感、压抑感强烈。具有自主性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反应适度、自然大方、开放坦诚,敢于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乐于与他人合作,受到冒犯时反应适度,不走极端,既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损害他人。在这三种交往方式中,只有自主性交往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交往方式。对具有攻击性的学生和退缩的学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他们的行为倾向。尤其是对退缩的学生,尽管他们不调皮捣乱,行为上表现为安分守己,但他们内心冲突很强烈,压力大、矛盾多,很容易出现疾病。所以,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尤其要加以指导,鼓励他们与同学交往,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从而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信心,并从交往中获得快乐。


交往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三个层次。表达能力是指个体能在人际交往中借助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体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增进相互了解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能力,包括通过他人外表和行为认识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现状、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现状的认识。控制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根据情境随机应变、调整控制自己的言语与非言语性的表达,对情感加以必要掩饰的能力。一个学生的交往能力强,就能与同学进行正常的沟通、合作和竞争,就能同情、尊重和关心他人,就知道怎样影响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影响,怎样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善于理解并接纳别人的意见,能够正确对待所受到的委屈,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场。如果缺乏应有的交往能力,他们就会与他人、与集体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这就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但是,在教育现实中,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完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的一些正常交往被迫取消和禁止。所以,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还包括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亲社会型的小群体不仅有利于班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为其成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这种群体是群体成员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是群体成员情感的依托,能够使学生获得在正式群体中无法得到的关于兴趣爱好诸方面的满足。这种小群体还可以造成一种客观情境,使群体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所以,这类群体能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习得彼此个性中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乐观、团结互助等积极个性品质。教师应充分发挥这种群体在形成学生个性方面的作用。


反集体型、偏集体型的小群体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消极作用。教师应利用班级舆论和班风对这类群体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在引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改造并不是简单地斥责,而是要坚持疏导策略,立足于正面教育,利用其成员的长处改变其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长其善,救其失,对个别破坏行为严重而又不思悔改者,要严肃处理,迫使该群体瓦解;教师还应该做好这些群体中的一二个成员的转变工作,瓦解这种小群体或改变这种小群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班级就谈不上什么班级非正式群体。所以,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促进学生个性向积极方面发展。班级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舆论和班风建设。其中舆论和班风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作用。


舆论是班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机制之一,是集体的群体意识的一个方面,属于集体的非正式领域,包括在集体中有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的意见、见解。集体舆论常常以赞同、谴责、批评等形式表现出来。舆论表现的强度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对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发展,对其成员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各成员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选择品质优良的交往对象,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在交往过程中发展交往能力。因此,班级舆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舆论是定向标,它指出接受某一观点、意见、评价的明确方式和性质;它有助于各种成员更快地形成个人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成为集体各类成员行为的调节器,也是集体各种成员个性发展的独立的调节机制。舆论有利于增强各类成员的社会适应性,舆论一般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所以,当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的复杂环境或对集体的行为规范不熟悉时,只要遵循舆论,就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所以,教师应培养班级的正确舆论,首先,教师应加强正面引导,讲授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为建立正确的舆论打下思想认识基础。其次应扶持先进,表扬好人好事,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言行。


班级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班风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皮特和怀特根据教师领导方式,将班风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日本学者片冈德雄根据班级人际关系的状况,将班风分为支持型和防卫型。不同的班风对各种小群体的交往和个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班风或防卫型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在这种班风里邪气上升,好人受到挖苦、讽刺和嘲弄,反集体的行为受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扬,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教师应大力加强班风建设。首先,教师自己应有良好的修养,能够以身作则,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使正气得以形成。其次,教师应具有民主作风。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活动效率,又能引起学生的焦虑,导致学生的对立情绪。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班集体存在和发展的两种机制,过分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都不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任何时候,都应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既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三招教你避开 人际暗沟

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和和气气地待人,但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得罪了人。为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