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您早!”“您上街啊!”“您慢点走!”……这些打招呼的话说起来简单、方便,听起来亲切、温暖。不管人们主观上对它重视与否,生活却少不了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感情的建立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lansin.com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住的楼里有个叫王晓明的中学生,我和他本不认识,因为我住的楼有十二层,上百户人家都住单元房,彼此知道姓名的不多,不过脸熟而已。这王晓明见了我总要叫一声“叔叔”,我觉得他很懂礼貌,就挺喜欢他。每月我都将自己参与编辑的《中学生》杂志送给他一本,我买菜买粮他见了也帮我拎一程。因此,这楼上的七八个中学生我也只认识他一个。
有一天,我和他在楼下等电梯,随便聊了一会儿。我问他:“这楼上你认识多少人家?”他说:“能叫上名字的不多,知道姓什么的不少,这样我才好称呼人家呀!”我又问:“我看你无论对这楼里的什么人,都能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恰当地称呼他们,这样做一定有什么好处吧?”他有点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我也觉得问得不太恰当,忙说:“你可别生气啊。”他笑了,说:“我可不是为了什么好处才称呼您的,这是应该的,不过,您倒是给了我不少‘好处’。”想不到他倒拿我做论据了。然后,他给我讲了一件事:前不久的一天,他和几个同学骑车郊游,不料半路上,他的车带放了“炮”。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给他们急得够呛。这时,一辆汽车从他们身边开过去,突然在前头停下来。一位司机走下来,晓明一见就高兴地叫:“张叔叔您好!是您哪!”“晓明!我看着像你嘛,出什么事了?”张叔叔了解了情况,就说:“这好办,我给你修修去。”说完,他把那自行车放在车后头,就朝前面开走了,功夫不大,又开了回来,那车带已经在十里外的修车铺补好了。
晓明和同学们连声道谢,张叔叔说:“晓明和我住一座楼,这孩子懂事,要是凡人不理的孩子我才不管呢。”
晓明说完这件事,很认真地对我说:“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如果见面理也不理,那还谈什么让人间充满爱呀?”
晓明的话是有道理的,见面打招呼是人之常情。一个人每天听到的是亲切的称呼和问好,那他一天都会过得痛快;反之,如果一大早见到的人就对他板起脸或视而不见,他心里不会好过的。对人打招呼、问好,天天这样做,即使是不理睬你的人,也总有一天会对你好起来的。可以说每句问候的内涵都是丰富的,它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同学们不要小看每天早上的问好。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中学生中间有许多同学不能热情地称呼别人,问题还不在于不会根据年龄、身份选用恰当的词语,而在于思想上还不能摆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些同学自命清高,凡人不理,不用说在校外,就是在学校里,也只是见了教自己的老师和校长、主任才叫一声:“老师,您好!”
对打扫卫生的阿姨、传达室的老大爷、别的班的同学,见了面不是旁若无人,就是喊“喂”。!对学校里的人,即使不知道姓名,早上见面也应该打个招呼。如果非要到求人家时才去打个招呼,叫一声“老大爷”或者别的尊称,也不会使人感到亲切。我当过小学教师,也教过初中学生,对此感触很深。
有的学生看起来是个挺不错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尊敬你,可他一旦毕业了,见了面理也不理你。当你主动和他打招呼时,他却全然没有当学生时尊敬你的那个样子了。反倒不如那些当学生时很淘气,常挨你批评的学生对你亲热。
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主要还不是对你有意见,而是认为用不着你了,瞧不起你。这使人很寒心。还有一些同学在学校见了老师尚能叫上一声,但在街上碰见老师却装作没看见。在学校里叫老师,是因为老师管着你,对你的升学、评语都起着作用。出了学校门就不叫老师,是因为认为老师管不着“这一段”了。如果这位老师不教你了,那么即使在学校见了也不叫老师了。这种以对个人有无利益来决定对他人的态度的实用主义毛病一定得改。做人不能用人朝前,开口甜如蜜;不用人朝后,张嘴噎死人。也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对他周围的人都是彬彬有礼的。
如果你想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那么你就应该首先看到别人的存在;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温暖,那么你就应该首先给别人以尊敬和温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那么就请你先学会对别人说一声“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