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行为的存在由来已久,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一个话题。只不过由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人们羞于在公开场合谈论,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由于其他问题的掩盖也忽略了这一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性”这一以前的禁忌话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随着大学生性行为的日益增多,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教育开始了认真的反思。
性行为是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行为之一,既反映了人类的本能特征,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它作为一种本能,贯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生命延续的手段,使人类完成了种族的繁衍;作为一种两性结合的方式,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夫妻关系;作为一种审美和欢愉的形式,使千千万万的夫妻获得了愉快和幸福;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是大学生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从普遍意义上说,青年期个体有其共同的心理特征,然而作为处于青年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又有着区别于一般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这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便构成了大学生性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个人从青年早期(青春期)开始,个体便进入了性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到了青年中期(大学生阶段),性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性心理发展也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人格发展却在此时才开始加速,一直要持续到青年晚期才基本完成。因此。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始终处于性与人格不协调的状态中。这种性与人格的不协调在这一阶段意味着:一方面,个体在生理上已具备了性行为的能力,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性欲需要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尚没有成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适应能力,其结果便可能导致性心理与行为的失调,或出现性恐惧、性焦虑、性压抑、性放纵等各种性问题;或将性作为代偿物,用以宣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和不满,以致发生性行为。由此可见,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是大学生性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生理原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青少年的青春发育已大大提前。有资料表明,目前小学五、六年级30%的男孩和女孩有了性成熟的标志,初中一、二年级的青少年已经开始进入性成熟的高峰。据上海一项对407名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萌发状况的调查,这个年龄段有38%的男生有遗精情况,24.24%的女生已经月经来潮。与三年前的同样调查相比,两个数字分别提高了3.58和4.54个百分点。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青春健康”项目,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十二个中心城市展开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前四至五岁,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些调查和报道显示,当今的青少年青春发育期已大大提前,但在我们许多成年人眼里,他们还是完全不懂事的孩子,我们许多人还在以自己当年成长的老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我们许多时候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忽略。
青春期性的生理发育,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有时还会出现性欲冲动。这种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生物学上反映出性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即将具备繁殖后代的生育能力。然而当事人自己往往说不清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的生存本能。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以致发生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结果。
此外,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性行为发生的机会。与青年期一般个体相比,大学生属高知识人群,他们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及追新求异的倾向,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相对较为活跃。而不成熟的人格又不足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他们较为严谨的价值体系、道德意识及相对受限制的校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性表达和宣泄渠道。因此,与一般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而性宣泄渠道则更少。高校校园内“课桌文学”及“厕所文学”,就是与大学生的性压抑心理有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一味追求手淫等自我性满足,这可能造成自慰焦虑及其他性心理障碍或变态。
面对当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婚前性行为,需要我们从性伦理学的角度进行道德规范,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
(1)诚敬。诚即真诚相待,不夹杂任何邪念;敬即敬重对方,尊重自己。这是两性交往的出发点。诚于衷而敬于外,可以说是一般的行为准则,在两性交往中尤为重要,它会带来良好的两性间社会交往和工作关系,彼此以诚相待,免除虚伪客套,使得彼此敬重的心态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诚敬是两性交往成功的开端和关键。
(2)恭谨。两性间的交往,在任何社会都会是敏感而引人注意的问题,彼此间也会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虑,用恭谨的态度彼此对待,用谨慎的言行彼此交往,可避免产生种种责难和问题。两性交往与同性交往最大差异是使双方消除对对方交往中的功利性的疑虑,以及在进一步交往后而产生的非分之想。所以,恭谨的态度和言行是使交往得以继续和维持的途径。
(3)笃信。在两性交往中,实行笃信规范,目的是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但这种关系不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所以必须笃志、尽心,即志同道合,矢志不渝,一心一意,全力以赴。以诚敬为开始,以恭谨为方式,笃志于共同的事业,尽心于共同的目标,这样就会彼此心意相通,情志共鸣,由此形成的关系无疑是最可信赖的关系。
(4)忠贞。在现代性伦理学中,忠贞的含义较之过去的贞操更广,它不是只针对女性而言,对男性也有同样的要求。忠,即忠于异性交往中的友谊,忠于构成友谊基础的性道德范畴;贞,则是要求自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明确异性交往的目的,按性道德范畴,规范检点自己,且不可给别人以误导。忠贞是两性交往不入歧途的保障。
要做到这些,首先,国家及社会必须尽力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包括:①法制环境。②舆论环境。③必要的理论环境和物质环境建设;其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破除家长思想中的陈腐观念,使广大家长认识到对他们的孩子适时开展科学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开展性教育有其非常有利的条件:①学生对老师有着传统上的尊敬,因此由学校及教师来完成这项任务,往往也更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②校园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形成某种我们教育者希望的环境氛围,大学生在接受性知识教育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克服在其他环境中容易产生的不良联想,从而减少由于性教育开展太晚而导致的副作用。
综观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性行为,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很深的社会环境、心理根源,甚至还有着相当的生理因素成分在内。我们的高校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必须通过开展系统、完整、科学的性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消除性神秘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以转移兴奋点,实现性能量的合理宣泄;同时还加强性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改善认知,消除精神压力,尽早从性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快乐地渡过自己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