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简称“减负”)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地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但是,中小学生因不堪重负而引发各种问题的事件,仍然时有所闻。据6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9日晚,山西临汾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玉,在遗书中向父母诉说了“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作业多的多”的苦恼后,结束了自己年仅12岁的生命。
小玉的悲剧极大地震惊了她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也给所有与闻其事的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思考。大家围绕现在“给孩子施加过多、过大的压力”的普遍现象进行了检讨,认识到在“不好好学习、不优秀将来就没有好日子过”的观念左右下,“一些学校就增加训练,很多家长就自加作业、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人们都把眼光放到了孩子的‘将来’,却偏偏没有顾及孩子的‘现在’。”
着眼于孩子的“将来”,却忽略了孩子的“现在”,这反映了家长、老师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而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往往包含着相当的人生经验与社会教训。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正规的、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成为万里挑一的精英人物,是因为他们对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不幸“沦落”成一个普通人怀有深深的恐惧。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知识水平偏低的人,就业和创业相对比较艰难,一个孩子“现在”必须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才有可能如愿以偿考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戴洋博士帽,从而在“将来”避免被严峻的社会竞争无情地折磨和碾压的命运。
我们只有切实推进包括教育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应,才能构建一个宽松的、富有生气的社会环境,使那些即便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人,也能通过诚实劳动和公平竞争,争取到相对轻松富足的生活,获得一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才能缓解家长、老师对孩子“将来”的担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现在”;才能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