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成长物语 > 中学生遇心理问题多不愿倾诉

中学生遇心理问题多不愿倾诉

来源:互联网   
人气: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圳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但这些教师又同时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并且大多数并非心理专业毕业。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存在着心理困惑的学生大多并不愿意找辅导老师去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机制值得关注。 现状 学生遭遇心理问题不愿倾诉 今秋开学,对于南山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王胜(化名)来说,他却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圳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但这些教师又同时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并且大多数并非心理专业毕业。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存在着心理困惑的学生大多并不愿意找辅导老师去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机制值得关注。

现状

学生遭遇心理问题不愿倾诉

今秋开学,对于南山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王胜(化名)来说,他却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胜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总是搞不好,他似乎觉得同班甚至是其他班的陌生同学总是用异样的目光来看他,他的内心就自卑起来,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学期,原来要好的同学也离他越来越远。不但如此,即使回到家里,他也很少和父母交流。

这样的变化让王胜的父母很着急,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他的父亲王宾甚是忧虑,“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成长会造成很大障碍。”而王胜则说,他也明白自己的心理需要去调整,学校也有心理辅导老师,但他并不是很愿意去找他们来倾诉和解决问题。

问及原因,王胜直言学校所谓的心理老师还兼着他们的政治课,“我不愿意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惑直接告诉任课老师。”他说,有些都是自己的隐私,如果同自己的老师说出来,怕老师对自己今后有不好的看法。他坦言,这种很矛盾的想法一直左右着他,结果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压力随之加大。

而在笔者的调查中,类似王胜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不去找老师解决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担心自己的心理隐私会在学校传播开来,让自己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之间遭遇尴尬。福田一所外国语学校的初二女生黄欣 (化名)在上学期偷偷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生,她感到很困惑,但“有违校纪”的想法使她一直不敢告诉任何人。

尽管黄欣也知道这样的年龄的确不该谈及情感,但在半年内,她还是无法摆脱。站在笔者面前,黄欣显得颇为憔悴,当笔者询问为何不找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心理困扰时,她有些不解地反问笔者,自己的心理辅导员还是德育老师,“这样的问题能告诉老师吗?情感隐私怎么能告诉老师呢?”

逾65%的学生不愿咨询心理教师

笔者了解到,有超过65%的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表示不愿意直接找学校的老师咨询。他们表示这些问题很多属于内心的隐私。

学校老师张慧说,她从事学校的心理实践工作已经超过了10年,从实际来看,的确有大量的同学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老师那里去反映心理问题。“每天只有2个左右的同学会去咨询。”张慧说,实际需要去纠正心理问题的学生远不止这个数字。

她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目前的学校心理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说,尽管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专业心理老师,但这并不代表着是一种专职。“有相当多的心理辅导老师同时还兼着其他的学科教学任务,他们很难从实践上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十分专业的辅导和研究。”这种现状导致在角色的认同上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混淆,让学生很难理解他们是否属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这从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让学生在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并不很信任心理教师。此外,目前的心理辅导归属于学校的“德育处”管理,但德育和心理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目前学校没有完整的心理学科体系,只是挂靠在“德育处”,这容易造成角色错位。她说,“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归属问题。”

在笔者对多个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人际关系处理,由于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焦虑症、情感方面的困惑。在老师、同学之间交流比较成功的多是缓解学习方面遇到的压力,但对于人际关系障碍和情感方面,多数学生则不愿同老师交流。不少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表现得很谨慎。

析因

教师双重身份学生望而却步

心理咨询师邓勐红说,学校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为孩子们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隐患,防患于未然。同时,为孩子及家长提供了及时寻求心理帮助的场所。

至于有些同学不愿意到心理老师处咨询问题,她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取决于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而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实际上,越是纯粹的咨访角色越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因为来访者只有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可以敞开心扉,所以,心理咨询行业的规定是咨询师不为自己的熟人朋友做咨询。而学校心理老师和求助学生都是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咨询师;既是学生,又是来访者。他们有时很难界定自己的身份,所以学生不愿意去咨询是否有害怕老师获知自己的心事,是否担心去咨询就是去接受教育的嫌疑。所以,学生不愿意去找心理老师也是有道理的。

邓勐红说,国外比较多的做法是,让学校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交给专业机构做,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学校与专业机构相互合作,心理老师做普及知识以及发现问题的工作,专业机构做咨询辅导的工作。

建议

关键是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

对此,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鉴指出,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的需求量大而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少,这是一个基本的现实问题。他坦言,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具备一定资质的人员,但目前只能不断补充地循环更新来提高整体的素质。而对于归属问题不明确的问题,王鉴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他同时表示,学校与专业机构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目前并不现实。他说,深圳即将在年底前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届时将会配备2至3名高水准的心理专家来服务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那么,如何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消除心理方面的隔离,让学生自愿找到老师去解决问题?受访者多表示,首先应该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学生能把内心的秘密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内心变化,并细致地逐步去了解,和同学做朋友,尽可能地为学生保守秘密。但对于诸如流产等重大事情等造成的心理危机处理时,学校又不得不和家长保持配合,但这又违反了“保守秘密”的原则。这些老师说,对于类似的情况,他们也会事先征求学生的同意并要提前做好家长工作。

调查

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认为,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是目前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一位重点中学的资深心理辅导员说,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为理论上的坚强后盾,在实际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一位老师说。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什么是幸福感七种心理偷

什么是幸福感?答: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也许每个人对幸福感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