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内所进行的暴力行为,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常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如今孩子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却屡见不鲜。”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翟静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前不久,我们曾对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或优秀学生,但是在家中却是小暴君,剖析暴力行为的原因,不难看出其根源是父母教育的失误。”
过分溺爱酿成恶果
小明是14岁的男孩儿,上初二。在学校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学生,从小在6位长辈的溺爱下长大,在家成了“小皇帝”,他需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大发脾气。小明上学后,母亲对他过度保护,不许干这干那,唯恐干活影响学习,小明十岁时,母亲帮他默写生词,常嫌母亲念得快而谩骂母亲,有时出手打母亲,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明升入初中后,感到自己适应能力方面不如同学而心情苦闷,回想起母亲从小不让自己干活,以后如何去适应社会,为此情绪一落千丈,无心再学习,成绩从原先的班级拔尖成了倒数。母亲开始唠叨,甚至骂他。小明见到平素对自己百依百顺、唯命是从的母亲对自己这样而火冒三丈,家庭暴力就开始了。每天让母亲叠被子,叠不好,就扇耳光,打得母亲鼻青眼肿;更严重的是在房间内画上圆圈,逼母亲站在圈中,不许挪动,否则就一顿拳打脚踢。但是,如有人敲门或电话铃响,暴力行为立即停止,恢复正常。
家庭关系不良成导火索
亮亮在一个关系不合的家庭中长大,虽然父母双全,但母亲性格强悍,父亲懦弱,在妻子面前唯唯诺诺,经常在孩子面前被妻子数落,丈夫感到无法忍受,夫妻之间时常拳打脚踢。母亲对孩子则倍加关注,孩子从小缺乏父爱,性格变得格外内向、孤僻。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在校寄宿与同学交往困难而产生自卑,想到自己将步入成年期,担心自己遗传了父亲内向、懦弱的性格而紧张焦虑、内心矛盾重重,又无法向父母倾诉。某日离家出走,整日沉湎于网吧中,后被母亲领回家中。从此把怨恨发泄在母亲身上,每晚令母亲下跪,不服从则是一顿拳打脚踢。
学习压力导致
孩子暴力行为
十六岁的东东,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甚至苛刻,孩子上学后,就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上初中后,要求孩子各门功课都在九十分以上,以后考重点大学。孩子偶尔考试成绩不好,则冷嘲热讽,并在孩子面前说单位同事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好,为此东东的压力不断加大,心情十分苦闷,无法与父母交流,在某次考
试失利后,受到母亲挖苦,东东忍无可忍,开始辱骂父母,既而对父母实施暴力行为。
专家点评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授翟静做了如下点评:
对于孩子出现的暴力行为,主要是父母对孩子不正当的养育造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灵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孩子进入青春早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急速发育,这些生理变化使其开始出现性冲动,精神上的攻击性增强,由于被父母过度保护,导致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力和技巧不足,当孩子进
入到集体环境中,感到自己是弱者,导致自卑、烦恼和苦闷。为消除烦恼而厌学,因父母劝其上学而产生暴力行为。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易适应环境、遇事优柔寡断、自私、任性。
如今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孩子背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值,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强烈需求,久而久之使孩子出现情绪障碍,心烦和苦闷,道德规范和约束力降低,严重者出现暴力行为。
总之,孩子出现的暴力行为,不但是一种医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暴力行为后,父母往往怕家丑外扬,不愿声张,但自己又无法解决,致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治,如何防治孩子的暴力行为?翟教授认为,父母应正确教育和对待自己的子女,对子女教育要从小开始,坚持一贯严格要求,要有相对稳定的“家”、
“家法”,从小加强训练和培养,使孩子养成服从道理,讲究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如孩子出现不良情绪和行为,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矫正,可减少来自孩子的家庭暴力。(徐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