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心理 > 人际关系 > 两位年轻的博导跨越太平洋的追求与友情

两位年轻的博导跨越太平洋的追求与友情

来源:互联网   
人气:

8月12日,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内,两位医学博士导师紧紧地拥抱,依依惜别。尽管分离与重逢经历了多次,同样的告别语已经说过许多回,但两位男子汉再次互道珍重:“哈尔滨等你再次归来!”“我在太平洋的彼岸等着新课题的好消息!”有一本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富人懂得用钱滚钱,把财富愈滚愈大,富上加富;穷人常常以债养债,把债务愈养愈大,穷上加穷。所以迈向富翁的第一步,就是告别负债,做好负债管理。”世界卫生组织搭建


8月12日,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内,两位医学博士导师紧紧地拥抱,依依惜别。尽管分离与重逢经历了多次,同样的告别语已经说过许多回,但两位男子汉再次互道珍重:“哈尔滨等你再次归来!”“我在太平洋的彼岸等着新课题的好消息!”

有一本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富人懂得用钱滚钱,把财富愈滚愈大,富上加富;穷人常常以债养债,把债务愈养愈大,穷上加穷。

所以迈向富翁的第一步,就是告别负债,做好负债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搭建友谊桥梁

乔海泉与孙学英是在新西兰进修与工作期间相识的。

记者采访时,今年41岁的乔海泉愉快地打开回忆的闸门:2000年元旦刚过,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他作为一名中国普外科医学博士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分子医学系进修学习。刚到研究所,他有些不适应,研究所的成员多是来自德国、印度、新西兰、美国和英国的医学博士,和他们相处方方面面都存在障碍。正当乔海泉感到不知所措时,一名中国男子在公寓门前热情地向他伸出双臂:“欢迎你,乔大哥!”小他两岁的孙学英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8年底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从事癌症的基因治疗研究工作,在获得近400万元人民币的国际医学基金后,他继续留在了奥克兰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癌症研究。“在新西兰这样的国家,多数都是英国或一些欧洲医学研究者处于科研先锋位置,中国人在这里发展是很难的一件事。”乔海泉讲,当他听说孙学英是获得英国WellcomeTrustLeaveFollow-ship(国际最大的医学基金会)基金支持唯一的一名中国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初次见面,感觉海泉是一个其貌不扬、客套话不多的学者,在新西兰进修一年的时间内,他一边刻苦学习语言,一边钻心课题研究,除了奥克兰大学的校内他熟悉外,奥克兰的市区他都很少逛逛,后来研究员们都说他是‘医学痴’。”乔海泉的刻苦努力让孙学英很感动,后来通过国内的同行他了解到,乔海泉不到38岁就已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担任哈医大一院普外四科主任,是一位医疗、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全才医学工作者。在共同学习研究的一年中,两个来自中国的医学博士成为了挚友。

放弃国内外高新聘请情系冰城

“在奥克兰的日子里,我们在一个屋檐下住过,在一个锅里捞过,我还做过他的专职司机,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共同合作过多项课题研究,有过争论、商讨,但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共同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孙学英很看重和这位龙江伙伴的友谊。

通过两个人的努力,他们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整合素?茁7在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中的作用,文章发表在国际器官移植领域的顶级杂志《Transplantation》。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填补了哈医科大学普外科在国际科研领域的空白,也开启了孙学英和乔海泉共同合作的大门。

2001年初,乔海泉结束进修要回国了。孙学英得知挚友即将回到哈医大一院继续工作时,有些难分难舍。他在给乔海泉的纪念册中写道:“你一走,我将失去一位优秀的合作者,奥克兰也将失去一个特殊的人才,这里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这么好,留下来前途似锦,你非走不可吗?国内的发展空间毕竟有限。”“这些,我明白。正因为国内普外科研还有许多空白之处,就更需要我们去填补它,去提升它。”在离开奥克兰时,乔海泉讲:“我会珍惜我们的友情,我会深深地记住你,记住奥克兰的中国朋友!”

回国后,乔海泉与孙学英虽在大洋两岸,这却没有间断他们的友谊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两人再次合作完成了通过肌肉注射抗血管形成的基因抑制外科手术后转移肿瘤生长的课题,论文登载在国际权威杂志《CancerGeneTherapy》上,这项课题的突破使哈医科大学在国际医学界有了“话语权”。这时乔海泉产生了一个“非分之想”:如果孙学英能够成为哈医大的一员,一起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那该有多好。

2003年末,乔海泉闻知孙学英回国到山东探亲,他特意赶赴山东看望挚友。当晚,乔海泉说明了来意,希望孙学英能够放弃国外和南方一些城市的高薪邀请,义务担当哈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没想到的是,孙学英一口答应了。他告诉乔海泉:“你对家乡乃至全国的普外科研工作如此执著,我敬佩你,更珍惜我们的友情。从你的身上,我看到祖国医学发展创新的前景,我一定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带动哈医学水平与国际接轨

2004年,孙学英欣然接受哈医科大学的邀请,从客座教授成为哈医大一院普外科的特聘教授,为此,他每年至少要往返奥克兰与哈尔滨三趟。

据哈医大一院普外四科的博士生马立新介绍,近年来,孙学英在奥克兰已经成为了医学界分子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家人也入了新西兰国籍,国外和国内南方许多知名医院高薪聘请他,可他不为金钱所动,两年多来一直心系冰城,为哈尔滨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孙学英教授每次来哈日程安排都相当满,很少有闲暇的时间,每晚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从启动实验室工作,考虑如何提升博士生科研思路,到探索跨地域合作开展手术及临床研究,讨论病例、跟随查房等,他每天都奔波在学术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中。

近两年来,孙学英教授和哈医大外科医生们一道成功申请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致力于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们先后在国际权威SCI杂志(全称“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文献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篇;培养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博士研究生。经他牵线搭桥,稳固和建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学的合作关系。他还输送一名博士生到香港大学研究学习,学成后回到了哈医大一院。

8月7日,记者在哈医大一院的普外科特聘教授的办公室中与孙学英见面。孙学英告诉记者,东北经济虽欠发达,但人文环境并不比南方差,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闯劲十足、上进心很强的医学界同道们,让他感到这个尚属开发地区的上升空间巨大。他到国外只是充电,而今回国就是要发挥才智,为祖国为家乡的发展尽力。现在,他每次回国来到哈尔滨,都要和乔海泉回顾在奥克兰的那段美好时光,他们经常感叹,科学与友谊的无国界。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三招教你避开 人际暗沟

你勤勤恳恳地做事,和和气气地待人,但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就得罪了人。为什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