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24日、28日对“生命教育”一连进行报道,该话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遍及的共鸣。新华网、CCTV网站等纷纷转载、省电视台教育频道也来电探讨拟将该报道拍摄成专题,一些对生命孕育发生狐疑的门生号令学校、父母要器重生命,器重孩子的情绪需求。面对生命,成年人该做些什么,成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严厉的问题———谁让生命云云脆弱“如今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要自尽。”在看到本报的专题报道后,不少读者深有感想
今年10月29日,上海一名18岁少女将自己产下的女婴从六楼抛下;11月1日,上海一名13岁的少年被发现猥亵一岁半的女婴。与此同时,上海市首个青少年性生理门诊却因前来咨询者寥寥无几而停办。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了怎样的警示?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应该怎样改革?中国父母在上的通病:遮遮掩掩《三字经》中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但有几个父母会像古人说“食色性也”时那样的坦荡对孩子进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