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至11月,中国关工委公益文化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分别在贵州、山西、新疆和云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的13个县,对接受过关爱支持的406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及其抚养人做了问卷调查。其中,30%的儿童父母双亡,33%父单亡,11%母单亡,26%父母健在。从抚养人来看,仅16%的儿童由父母双亲抚养,近90%儿童没有稳定的父母照顾。
尽管如此,与2009年相比,政府的低保救助、妇联的“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资助、关工委的助学卡以及其他部门和民间组织提供的经济支持,对受助家庭缓解经济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获得救助后人均总收入为1843元,家庭脱离了贫困线。
调查显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衣食状况这几年有了较大的改善。2009年,96%的儿童能够一个月吃一次肉,近90%的儿童都有新衣服;他们的就学情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10-14岁的儿童就学率为99.6%,15-17岁儿童为81.4%。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能够较大程度地保障儿童就学,但仍需要家庭支付学习用品等与教育有关的费用,约62%的抚养人认为,家庭对此存在很大或者较大的困难。
调查发现,因疾病和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大部分家庭社交受到限制或缺少社交渠道,对社会资源了解不多也没有能力去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而“一对一”结对支持活动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支持。
根据儿童心理量表调查研究发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平均得分为60.59分。其中,父母健在的儿童得分最高,为61.65分;母单亡的儿童得分最低,为59.72分。兄弟姐妹抚养的儿童心理情况最差,为51.75分;父亲单独抚养的儿童,得分为57.35分。这表明没有母亲,特别是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及父亲单独抚养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值得特别关注。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未来趋向、自尊/自我价值、功能/能力、社会联系能力方面的心理健康情况与一般儿童基本一致,但在心理压力、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感觉方面相对较差,约50%的儿童觉得有压力。
研究还发现心理支持活动能显著改善受影响儿童心理状况。2009年参加过夏令营等活动的儿童心理有压力的比例(42%)要明显小于未参加活动的儿童(58%)、喜欢做事情的比例(95%)要明显高于未参加活动的儿童(88%)。
调查还显示,近70%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身份在社区中未公开。在身份公开的部分儿童中,14%的抚养人明确表示儿童遭受过歧视。此外,害怕暴露病情、害怕遭受歧视的心态影响家庭接受救助和关爱。近90%的抚养人知道可以申请低保、“两免一补”等相关救助,但只有28.6%的抚养人主动申请过救助。各有关部门仍需积极倡导友爱和谐的社会氛围,降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