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乐观者,在看待问题时总是注意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乐观确实是“天生”的,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就有偏好,天然地“报喜不报忧”。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请一些志愿者参与了测试这种大脑偏好的试验。志愿者先看一系列负面事件,如盗窃案或疾病等,然后评估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稍后研究人员会告诉志愿者该事件发生的平均概率,再重放一遍相关事件,请志愿者再次评估它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
结果显示,如果受试者开始的估计比平均概率更悲观,则看到平均概率后大脑相当于收到了好消息,会大幅修正自己的估计值;但如果开始的估计比平均概率要乐观,则给出的平均概率相当于坏消息,大脑随之做出修正的幅度却并不大。
以癌症为例,如果受试者开始认为自己患癌几率为40%,在得知实际平均概率为30%后,会随之把自己的估计调整到32%;但如果最开始估计自己患癌几率只有10%,则不太情愿把估计值调高。
虽然受试者总体都有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倾向,但在乐观者中表现尤为突出。研究人员另外用心理问卷评判了受试者的乐观倾向,并在他们接受上述测试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了大脑额叶的活动情况。额叶是负责处理相关信息的部位。
结果显示,在收到好消息时,所有人的额叶都很活跃,但在收到坏消息时,额叶活动的程度就不太一样,乐观者额叶的活动程度尤为低下,显示出他们的大脑天然地希望“过滤”掉坏消息,乐观者最后根据坏消息而调整自我估计的幅度也最小。
研究人员塔利·沙罗特说,乐观具有某些好处,比如乐观者往往很少焦虑,心理健康更好,但也有坏处,比如会更少地为可能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万一发生则后果严重。因此,虽然乐观与大脑固有的活动特征有关,人们还是应该去尽量正确的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