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富士康第9跳相隔不到一天,在龙华富士康G区宿舍又发生一起跳楼事件,不到半年内富士康连续发生10起员工自杀案件,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外来务工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如此接二连三不堪重负而选择轻生?就此,信息时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中山三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王相兰,王相兰表示自杀明显存在着“链式效应”,有自杀倾向的务工者得知他人自杀后容易效仿。因此,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是预防自杀最有效的手段
自杀事件易呈“链式效应”
今年以来发生10起跳楼自杀案,富士康似乎被下了“魔咒”。回顾以往新闻事件,记者发现,员工“连环自杀”也曾经发生在华为公司,2007年~2008年间,该公司曾有4起自杀案。类似事件也发生在外国企业中,2009年,欧洲第三大手机运营商--法国电信集团员工自杀成风,18个月23人寻短。
自杀事件如此密集出现,心理学家解释为——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
“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有着类似境遇的人很可能效仿,我们称之为‘链式效应’,尤其会对相同状态下的人有很深的影响,原本有所忌讳、犹豫不决的忧郁症病患看见这样的‘榜样’,会断然的结束生命。”王相兰解释,自杀者从自杀动机到实际行动,通常酝酿相当时日,过程反复不定,当事人很难痛下决心。当这些“榜样”出现,可以简化自杀动机与实际作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漠视生活中可能牵绊的其他因素。
据悉,美国女星玛莉莲梦露在1960年代自杀之后,有不少女性的仿效者。被誉为韩国“国民天后”的女星崔真实在卧室洗手间内自杀身亡,也连带引发韩国社会的模仿自杀事件。在崔真实自缢身亡后24小时内,两名韩国妇女分别以同样方式在家中浴室自杀身亡。一年后,崔真实的胞弟、韩国演员崔真英也在家中自杀……
亲人协助能遏制自杀
“珍惜生命,远离富士康”最近成为了网络的当红语言,富士康是否真的这么那么恐怖?王相兰表示,这是把自杀事件妖魔化了,“自杀情绪”的传染限于特定的人群,例如患有抑郁症患者、行为和性格障碍、失落的生活事件、家族遗传倾向以及环境因素……
“其实每位自杀者都有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国外数据统计,7成自杀者在自杀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还有拨通朋友、亲人的电话求助,因此在这个时候,亲人与朋友的关心尤其重要。”王相兰如是说。
很多亲人忌讳跟抑郁者谈到自杀的问题,担心说到“死”会刺激他们真的要去死,其实不必回避自杀的问题,周围的人可以坦诚地与抑郁者交谈,只要遵循一定的技巧:跟他们讲“千万不要想不开”是没有用的,开导的时候着重分散其注意力,逐步谈到他们最伤心的地方,通过问“你这样就死了值不值”等问题逐步改变其认知。
另外,情绪的自然规律是“唤起-增强-减弱”,消极情绪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弱,因此要让他们知道目前的状态不是永远的,不要成为消极情绪的奴隶,可以从做些实事开始带动心境的转变,例如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像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
自杀可以化解及预防
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轻生,同样也有很多因素让一个轻生的人放心不下,让他远离自杀。
王相兰表示,大家需要记住的是,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的,如果发现自己有轻生的念头,不要惊慌;面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死去还是继续活着两股力量的剧烈斗争,如果自我帮助、亲友帮助均于事无补的话,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网上心理咨询亦帮助有限的话,自己或在家人的陪伴下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就诊,与专业人员一起找出摆脱困境的方法,这样的专业方法很多且效果很好,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如果发现患者的自杀危险性很高,必要时院方会安排24小时监护,在院方的干预下,切断患者自杀途径,再深入治疗”王相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