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学校和老师参考。
(一)学校课程设置,把“青春期心理卫生”作为教科书:
把“青春期心理卫生”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当然具体的授课一定与其它学科有别);并辅助以《家长学校普及“潜伏期”—“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
(二)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但一定不要做成“花瓶”:
把过去校长、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主要交给心理咨询老师来做;把在校学生的心理测量工作即“心检档案”新建起来。
(三)课外读物当有“心理学”的内容:
如《亲子师生沟通》之类。
(四)提倡与校外心理咨询师交朋友:
类似过去某个方面的校外辅导员。
(五)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体现“心理学”在青少年身上的应用作用:
笔者在《其实,最好的“心理保健师”是自己》和《心理减压训练的项目及若干方法》讲座中,主张人人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当然在校青少年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