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刚刚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男孩被杀害在北京西单街头,凶手是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而悲剧的起因不过是几句口角。
少年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诱因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为什么在年幼的孩子心中,会积聚起难以遏制的暴力性?
几百年来,人的“性善”、“性恶”论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人的暴力性和攻击性源于我们内心“恶”的能量,而有人认为这是后天形成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出了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暴力倾向。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感受到极度震怒,或对某人的“切齿”痛恨。其实,这些内心冲突都是有原因的,多一些观照,能够让我们对自身多一些认识,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能够把可怕的暴力倾向化解在萌芽状态。
老师,别让我流泪
A 16岁 高中生
“其实老师往往不知道,他们给我们的失败感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她清楚地记得,初中的同桌是个成绩不佳的女生,一次数学练习卷子不够了,老师走到那个女生身边时,正巧发完最后一份。老师抬头对那个女生说:“你就算了,反正你也不会。” A看着自己的同桌趴在桌上哭泣。第二天, A将复印的卷子递给同桌,可她将卷子撕碎,扔向 A,一片片散落一地。
A升入高中了。她有一位才气和脾气同样火暴的老师。“他从来没有直视过我们的眼睛,总是以急促、密集、轻蔑、不容置辩的口吻剥夺我们说话的机会。”一天,老师又训哭了一个同学。 A站起来:“老师,你没有权利剥夺我们的自尊……”老师瞪大眼睛,面红耳赤地咆哮着, A大声和老师争吵,直吵到下课铃声响起。
A说:“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不那么激烈,但我就是要他痛,当着大家的面,让他感觉一下我们有多痛。”
爆发的火山在哭泣。原以为熔岩会凝结成厚厚的岩层,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然而,炽热的岩浆既烫伤了别人,也烫伤了自己。谁又能明白,伤人的岩浆,正是火山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