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长心理 > 成长物语 > 沈阳女孩田青当上新西兰外长助理

沈阳女孩田青当上新西兰外长助理

来源:互联网   
人气:

题记:以我们常人的思维定式,很难将一个曾在国内沈阳的酒店里勤工俭学“端盘子”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外交部长助理,而且是一个外国的外交部长助理这两个颇具“距离”的社会身份与形象叠加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本文的主角———生长在沈阳的女孩、现已是新西兰籍华人的田青,却在10余年的时间里,用自己奋斗的行动与事实完成了两者间的嬗变。记者在此文中,较详尽地记述了这一过程,目的是能给人们,特别是正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年轻


题记:以我们常人的思维定式,很难将一个曾在国内沈阳的酒店里勤工俭学“端盘子”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外交部长助理,而且是一个外国的外交部长助理这两个颇具“距离”的社会身份与形象叠加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本文的主角———生长在沈阳的女孩、现已是新西兰籍华人的田青,却在10余年的时间里,用自己奋斗的行动与事实完成了两者间的嬗变。记者在此文中,较详尽地记述了这一过程,目的是能给人们,特别是正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年轻人及其家长带来一些启示———

一、真的吗?

“端盘子”的大学生成了外交部长助理

“铃———”今年夏日的一天,记者桌上的电话铃响起。拿起听筒后,那一端传来久已未闻却十分熟悉的声音,原来是10多年前记者在沈阳日报社财贸部工作时的通讯员、老朋友张素萍女士打来的问候电话。

多年没联络,寒暄过后自然打听起各自及家人的近况。当记者得知50多岁的张大姐已从沈阳市国税局铁西分局退休并刚刚从新西兰探望孩子归来时,便问起她一双儿女的情况。张大姐告知说,儿子田壮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正在攻读计算机和数学专业双学位,明年毕业将获得两个大学文凭。刚过而立之年的女儿田青在新西兰国会担任外交部长助理……什么,那位当年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在酒店里“打工”的大学生竟成了外国外交部长助理?职业敏感促使记者认为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连忙要求张大姐带些相关资料来报社详谈。

次日下午,张素萍女士如约来到报社,还带来了厚厚的一本影集和一些新西兰发行的华文报纸。那本影集中的部分照片记录的是近几年田青在新西兰国会工作时的一些场景。

张素萍一边向记者展示照片一边介绍着。这一张是田青与新西兰上届国家女总理希普莉工作时的合影;这一张是1999年初春,辽宁省政府代表团访问新西兰时,田青与代表团团长、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等人的合影,还有和辽宁省副省长赵新良的合影。由于田青为辽宁省与新西兰有关方面友好交流做出积极工作,被辽宁省政府接纳为辽宁省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这是1999年5月间,以中共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徐文才为团长、沈阳市副市长孙祥剑为副团长的沈阳市代表团出访新西兰时,徐书记与田青的合影。此次访问间,田青负责安排代表团与新西兰政界要员和商界名人的会见,接待并协助考察交流和项目对接等活动,徐书记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将沈阳市政府授予田青为“沈阳市荣誉市民”的决定正式通知给她。

采访中,张素萍指着影集中的几帧照片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几张照片是女儿田青最珍视的。照片拍摄于1999年9月亚太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在新西兰举行期间新西兰总理为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举行的国宴招待会上。其中一张是宴会上田青经新西兰外交部长唐纳德·麦金伦先生介绍,拜会江泽民主席的情景,另外还有田青向江泽民主席敬酒和江主席与她亲切握手交谈时的现场镜头……

听着张素萍女士的介绍,翻看着一张张普通而又特殊的照片,记者想,这些记录既直接反映出近年来田青为中新友好做出了大量而积极的工作,又从侧面衬托出这位生长在沈阳的女孩今日事业实绩的骄人与灿烂。

可以说,今天的田青在其同龄人中属于成功者,她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找到了心爱的人,建立了温暖的小家庭,拥有了自己的花园别墅和小汽车……但是,对于10余年前曾和她有过一面之交的记者来说,记忆中对田青的印象却是一个勤工俭学在酒店里“端盘子”的女大学生的定格。按世俗的眼光,一个普通的“端盘子”的女大学生与一个事业和生活都很成功的外国外交部长助理这两个社会角色之间是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的。正是由于这反差之强烈,吸引记者想深入探寻其事业成功的轨迹和个人成长的历程———

二、12年前,初识在她打工的酒店

在新闻界做过一段的同行恐怕都有这种感觉,那就是不少较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往往来源于不经意的闲谈中。12年前,记者采访田青就是一例。

1988年7月初的一天,时任通讯员的张素萍来报社送稿子。会面中她问记者对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怎样看,记者的观点是“好学生不能不啃书本,好学生又不能光啃书本”。向书本、人和社会三方面学习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勤工俭学挣钱应为次要目的,向人和社会这两本“教科书”学习,补充书本外的“营养”应为主要目的。这种勤工俭学应肯定和提倡。

张素萍女士赞同这种看法。记者问她为啥提出这个问题,她说她在辽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女儿田青正在皇姑区北行市场附近的一家私营酒店里打工,人们对此类现象看法不一。当时的沈阳大学生勤工俭学尚属新鲜事儿。记者说哪天方便去采访一下,看看实际情况到底怎样。1988年7月18日,记者顺路到田青和另一位同学打工的酒店进行采访。并在当年8月3日的《沈阳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端盘子”的大学生———记辽大中文系女学生田青、杨枫》的通讯。

采访中记者询问怎样想起来“端盘子”时,田青说:“我们不少同学利用假期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有些人说这是为了赚钱,对此我们并不回避。许多同学从小靠父母供养,现在以劳动换取些收入无可非议,但赚钱仅是次要一方面;更多的同学是要缩短‘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与当今社会改革之间的距离,以求得我们与社会间的双向了解、双向促进。”

接下来,田青和同学具体地谈了她们“打工”的目的和收获。一是寻求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二者的“结合点”;二是修正了在校园中形成的概念———个体私营业者“都是一些靠不正当手段搂钱的暴发户”;三是酒店中常遇外宾,使她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外语得到了实际应用……采访中田青的同学还提及“田青是我们中文系推选的10位才子之一”,也是中文系公共关系部长。

在这里,记者为什么要把12年前采访田青的报道转述给读者呢?因为可以说,12年前以田青为主角的报道既是本文的姊妹篇,也是她今天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注脚,这说明田青在10余年前在同代人中比较,其思想与行为就是极有个性和特点的。

三、两月穿坏名牌旅游鞋

———成功灿烂却艰辛

毕竟,记者与田青已经12年未曾见面了,在这期间,她从“端盘子”的大学生到“外国外交部长助理”是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知女莫过母。张素萍女士娓娓向记者道来———

近些年,国内许多人出国已成一“热”。有的人抱着各种目的、借助各种条件走出国门,或是为了就读求学,或是为了工作、生活等等不一而足。而田青从小学时就确立了要当一名成功作家的人生理想,上中学、读大学,到大学毕业直至今日这一追求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发清晰且坚定。她认为,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坚实的思想潜质和超乎一般人的努力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而且她对英语很爱好并擅长,为此她在辽大读书时就选择了要走出国门强化自身这一途径。

出国之路并非坦途一条。在辽大毕业前夕田青就开始积极准备,1990年初,她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六级英语考试,并参加了有关方面举办的“托福”考试培训。当年7月毕业后,她没有安于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继续为圆她的作家梦而奋斗。

大学刚毕业的1991年,田青参加了“托福”考试且成绩优秀被美国几家大学录取,但由于学校均未能提供全额奖学金而搁浅。

不久,她又被英国立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攻读研究生,但录取通知书说需拿学费五千多英镑,尽管学校为她保留了两年学籍,但因为对父亲为普通工程师,母亲为税务干部的田青家庭来说,尚无力支付昂贵的学习费用,她只好再度放弃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虽说困难重重,田青的决心和信心丝毫没有动摇。1995年2月,她终于踏上了赴“千帆之国”———新西兰之路。

在沈阳生长20多年的田青,只身来到远离故乡的陌生国度,既无家中丰厚的资助,又无富有亲朋的支持,加之寂寞孤独,田青海外生活之初的困境别人难以想象。

田青毕竟是田青,她很快把心中既定的追求理想和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化作了不断拼搏进取的动力和行动。首要应解决的是家中资助微薄、生活费用的紧缺和对当地社会情况的生疏无奈这两大难题。怎么办?急中生智的田青发扬出在国内上大学时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开始打工,接触社会,熟悉情况。

从梅西大学入学初开始,田青到酒店端过盘子、到居民家当过清洁工、给当地孩子做过汉语家教,有时甚至“身兼数职”。最初为多些收入,她每天都比别人清晨早起两三个小时,先跑到雇主家打扫卫生,把小楼上下五六个房间、走廊和楼梯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后,才能背起书包赶往学校。一放学或直奔打工的酒店或匆匆前往当家教的家庭……

新西兰“地广人稀”,田青的学校离她打工的地点都不近。开始时买不起汽车,又舍不得钱坐公汽,她每天只好靠双脚徒步奔波……懂事孝顺的田青不敢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后来妈妈探望她时,她无意中惋惜地说,赴新西兰途中在香港特区买的一双心爱的“奈克”牌旅游鞋,只两个多月时间就因跑路太多给穿坏了。妈妈这才问清原委。这样的日子,田青坚持了近一年。

经济窘迫,打工忙碌并没有让田青荒疏学业。相反,在梅亚大学她所在的班级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30多人,她是惟一一个来自中国,同时也是最刻苦的。课上她注意听讲,课下打工做家教时,她给“学生”布置作业后,自己才抽空温习功课;如果在酒店打工,就下班后回到住处挑灯夜读……就这样,田青的学习成绩也是班级里名列第一,并且以优异成绩夺得了全专业第一名,获得新西兰最大的石油公司颁发的bp奖学金。

最重要的是,田青没有被紧张的学习和打工所困扰,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地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并不断强化提高自己的英语和社交能力,以期尽快融入其中。并且时刻寻求着改善自身状况的机遇。

机会专找有准备的头脑。1996年末,在新西兰国会服务局一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田青以出众的求职信和漂亮的求职演说在10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聘为国会议员的行政助理。从此开始,田青不断展露出出色的才华和出众的综合办事能力,每天除协助议员处理繁忙公务外,还挤出时间在当地发行的《星岛日报》、《新报》、《自立快报》等华文报刊上定期主持翻译“国会新闻”专栏、撰写政治评论文章、主持华语广播节目,并业余创作发表文学作品。

去年,新西兰大选后,田青因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而被推荐和聘用为外交部长唐纳德·麦金伦的行政助理。

自从田青进入国会工作后,由于她业绩出色,加之为人处事坦诚热情,逐渐成为国会和政府中工作的人们熟悉并喜欢的和被称为“惟一来自中国的女孩”,逐渐成为当地华人中颇有名气的活跃人士。更难能可贵的是,工作生活环境虽然发生巨大变化,但田青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丝毫未变。1999年初田青随新西兰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时,除访问北京、上海外,她还特意安排到辽宁沈阳访问,见到了张榕明、徐文才等省市领导。每当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来自故乡辽宁沈阳出访新西兰的人士她都表现出特有的热诚和尊敬,受到许多接触过她的家乡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才女母亲如是说

一个人走向成功,其因素诸多。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外界影响特别是来自家庭或说父母的培养教育无疑也至关重要。

作为《都市家庭报》记者,在本文探讨田青成长经历的时候,也把其家长的作用当做一个重要研究侧面。

针对此问题,张素萍女士在充分肯定田青自身努力和各阶段的学校老师教育作用的前提下,着重谈了自己培育孩子的体会心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许多家长都明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并非是简单之事。张素萍把自己的体会归结为这样几点———

一是为家长者应该以自身正确的行为感染熏陶孩子,言传身教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正确成长之路。田青出生在“文革”动乱之初,那时不可能有较好的物质条件提供给孩子,但张素萍和丈夫田达洋特意给田青买些唐诗、宋词等书刊,在田青呀呀学语时,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当做歌谣念给孩子,尽管其不懂含义。当田青朦胧记事时,身为文学爱好者和业余诗作者的张素萍有意带上田青参加文学讲座、文友笔会等场合,启发诱导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

二是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这一点应顺应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做,常言道:爱好才能擅长。田青11岁时,父母发现她对英语十分感兴趣,便寻求机会使其重点学习。先期由爸爸教认字母,后来便四处寻访老师,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儿童外语补习班和学校,他们就想办法送孩子到铁西区的职工业余大学里的为工程技术人员举办的成人英语培训班去旁听,为田青学习英语创造了机会,也保护了其学外语的积极性。田达洋为女儿学外语不分酷暑严寒天天用自行车接送一直坚持了近两年。当他们发现儿子田壮对理工科偏爱时,帮其选择攻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

三是对孩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行为全力支持并努力培养孩子为实现理想而不断追求精神,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女儿田青从小爱好文学并树立当作家的理想,母亲便细心辅导坚决支持;田青大二时要勤工俭学,她母亲便热情鼓励;田青要出国深造,张素萍和丈夫又在经济上倾其所有,精神上全力帮助……

中国有句老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父母的辛勤培育,在女儿进步路上结出硕果。在文学创作方面:田青12岁时获沈阳市中小学生电影观后感一等奖;16岁在《沈阳日报》上发表诗歌《阳光下,我来修补》,获第三届“沈阳诗会”二等奖……在辽宁大学毕业时她在全国和省、市级各类作文、征文、论文等比赛中发表作品30余篇,并且有多篇获奖。在24岁时还独立翻译出版了美国作家谭恩美的24万字小说《喜福会》……

可以说,田青一步步走向成功,都少不了来自家庭或说其父母的鼎力支持。正如她在1990年辽宁大学毕业前夕所写的《我的自传》中说的那样:“父亲和母亲以他们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深切关爱,以不同的性格塑造着我。”她在新西兰竞争应聘国会议员行政助理的求职信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她写道:“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相信这些成就是从小接受父母熏陶和教育的结果,特别是他们要求我努力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

田青在辽大毕业时曾撰写《我的路》一文,开篇写道“我以为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是追求”,这大概也就是她事业和生活中的座右铭。

在本文结束时,希望从沈阳走出的田青不断追求,不断迈向新的成功。
我的态度:

点击图片更换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查看完整更多评论...以上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美文推送

最新美文

什么是幸福感七种心理偷

什么是幸福感?答: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也许每个人对幸福感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