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所采写的稿件,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很有代表性,选题很好,反映了在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相关心理咨询师都对本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每个专题做了点评。
社科专家:“7个话题”是对家庭社会的新挑战
话题之一:学雷锋学奥数谁为先
专家点评:重视学习莫忘德为先
学雷锋和学奥数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时间上的冲突,但仔细分析,孩子与家长的意见分歧,反映了家庭教育在智育与德育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应以德育为先,还是应以智育为核先,如今,关于德育与智育的问题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能漠视德育的培养教育。
话题之二:女儿偷我百元,只为送我礼物
专家点评:走出“物欲化”误区学会示爱
小孩偷妈妈的钱给妈妈买礼物,这本身反映了孩子想回报父母的意愿,是孩子有爱心和想表达爱心的一种体现。但从孩子为表达爱而不择手段这一现象来看,从深层次反映了孩子在接受家长及社会上的爱心教育时,明显地受到了社会上“物欲化”倾向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多以物质为载体来表达对他人,也包括对孩子的种种爱,这种“物欲化”的蔓延也使孩子们深受影响并效仿。但孩子并不具备任何经济支配能力,如果去盲从这种“物欲化”的示爱方式,必将出现诸如“偷钱示爱”的现象,甚至其他违法行为。
这也反映了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缺失,大人更应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如何去感恩,走出“物欲化”的误区,变物欲为精神,提倡精神的升华,注意引导孩子认识爱、清楚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话题之三:企盼“变味童谣”变成“金色童谣”
专家点评:孩子心声的一种反映
“变味童谣”的出现是童谣失去童真、失去童趣的体现。我们应该看到这类童谣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
其一,成人之间爱的直白引起了众多孩子的模仿,使童谣越来越成人化;
其二,“变味童谣”中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表达的是孩子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是现实为这类童谣提供了素材;
其三,孩子们缺乏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缺乏适合他们吟唱的健康童谣;
其四,孩子们只有单调的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单调,“变味童谣”恰好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
但这些童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建议家长们应多重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也呼吁更多适合孩子传唱的“绿色童谣”出现。
话题之四:家长接送热情VS孩子要求独立
专家点评:别让孩子变成了“袋鼠”
家长执意去接送孩子,孩子口口声声要求独立,反映的是家长对孩子适度关心和过度保护的问题。家长保护孩子的意识,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并无过错。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关注往往会捆住孩子的手和脚,本该孩子做的事家长都大包大揽,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不利。
家长千万要防范“袋鼠式教育”,在保护孩子时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话题之五: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
专家点评:效果取决于老人自身的素质
“隔代教育”本身是个中性的表达,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老人的自身素质,建议年轻人与老人应多沟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及教育观念,发挥老人在经验上、阅历上、时间上、耐心上的优势。
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的去评价其优劣。
话题之六:孩子“另类语言”冲击传统话语
专家点评:别让垃圾话语玷污了孩子
语言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变动上,词汇的变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健康的、经典的语言产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垃圾语言出现,这是客观事实。孩子对于语言的接受是很快的,反应很敏感,而且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收,更容易受到不良语言的侵蚀,作为家长和老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分辨好坏,学会认识经典语言和垃圾话语的区别,坚决排斥垃圾词汇。
现在一些许多出版物使用一些“另类”的语言,以篡改名著来吸引读者眼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关部门也应规范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话题之七:学生带手机,该不该叫停
专家点评: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消费误区
学生持手机弊端很明显,反映了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教育消费问题,消费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中消费的误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一味地花钱,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投资时,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否则,盲目地投资会助长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气。
错误的教育会形成孩子不良的心理
点评嘉宾:王淑珍
总体上说,未成年人经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后,会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心理,而种种心理的形成又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很多也缘于家长的教育心理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往往加大孩子的压力,使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过度自责甚至有时无法接受自己,形成不良的心理。
诸如“变味童谣”反映了孩子对自身想法的表现欲望,现在的孩子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希望能对外表达自己,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表现渠道,往往会选择其他能够宣泄的渠道,到于渠道的性质他们就不在意了;本身是简单的手机,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手机,便因此而自卑,手机与自卑联系起来这完全是孩子自己心理的问题,是他们的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这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许多孩子心理上有极强的表现欲,努力寻找被人关注的优越感,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但往往不如自己想象的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行为上、思想上,引起孩子与家长老师,甚至与社会的矛盾,这也是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点评“7个成长话题”
专家总评
关工委:创办更多“家长学校”给家长充电
点评嘉宾:曹存玉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莫太高
这“7个话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的新现象。“学雷锋与学奥数谁为先”的矛盾冲突其实更为实质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家长重智轻德,也增加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建议家长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
“隔代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却很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多孩子的父母因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都交由老人来照看,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且隔代教育也明显有其优势所在,只能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隔代教育的优点,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去接受教育,提高爷爷奶奶们的教育方式,灌输更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变味童谣”也让“减负”呼声再起最近听说了很多“变味童谣”的事,听后思想上感到很震惊,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和这种现象,许多“变味童谣”中包含着色情、暴力倾向,表达了孩子的愤懑和不满的牢骚。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减负”问题,孩子的书包仍然很重,负担仍很重,他们把不满的情绪通过“变味童谣”发泄出来,也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解决。让良好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绿色童谣”去抵制“变味童谣”。
家长要充电适应新时代的孩子
面对新时期孩子成长教育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家长、老师都要给自己“充电”,跟上新形势,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水平,如果对孩子们已经接触到的新生事物或现象不了解,就很难和孩子沟通交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深,就更难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只有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提高了,才会让孩子不反感,进而喜欢和家长交流、沟通,达到教育上的共识,也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