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孩子虽然让我们尝尽为人父母的快乐,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孩子的“千般刁难”,最让我们头大的也许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面对大呼小叫、撒泼打滚的孩子,我们通常不仅要体验“秀才遇到兵”的苦恼,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认为眼前的“坏孩子”是我们教育无方的结果……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有此类的情感体验,那么,了解《倾听孩子》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许会让您感到豁然开朗,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处理此类困境的什么捷径,而是因为它让我们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发脾气也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孩子竟然可以从中得到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作者帕蒂对孩子的认识谈起,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这个章节里,作者帕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假设,那就是:孩子天生是可爱的,但这种可爱容易被不良情绪掩盖,当孩子产生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时,内心的不安会使她对人产生敌对态度,从而产生可恶的行为,这类行为表明孩子在寻求帮助,这时候如果得到倾听,则他就会从受伤的感觉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诸如发脾气这样的行为只是表明孩子需要被倾听,而不是做父母的失败,所以,您如果曾经就孩子的“坏脾气”而自责,这时就可以释然啦!
孩子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积木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她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
然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时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到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
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发脾气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景,所以我们常常本能地采取劝说或压制的办法终止孩子这一过程,这让我们失去了观察“发脾气如何使孩子恢复了思考和学习的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认识,明白发脾气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绪,这样我们就会坦然地做到倾听。
如何倾听呢?作者帕蒂给了两个一般性的准则:
1、要靠近孩子,但别试图安慰他,让孩子自然地完成发脾气的过程,您也许得坚持听5-15分钟,一旦得到倾听,发脾气就会很快过去,随后孩子就恢复平静甚至与您热切地亲昵一番。
2、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可以将孩子带到隐秘处,以便我们能控制局面。
不过,在这里,帕蒂也没有忘记给我们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去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思想准备,开始的那几次可能是难以忍受的,因为我们不得不经历孩子令人气恼的、毫无掩饰的情绪爆发,甚至最初可能一天要应付几次激烈的情绪发作,但随着您的日益包容,孩子的耐性会越来越大,发脾气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当然,您不要期望倾听会造就一个完美的孩子,因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总有遇到超越极限的沮丧感的时候,脾气还可能在不适宜的场合或时间爆发。
允许孩子随心所欲地发脾气,会不会把孩子宠坏?相信您和我一样会有这种担忧,幸运的是,作者帕蒂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专门撰写了一节“倾听会导致纵容孩子吗?”让我也肯定让您松一口气的是,帕蒂认为倾听不但不会惯坏孩子,还可以让您得到意想不到的报偿:
“运用倾听的办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将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他遇到困难仍会坚持学习,面对不合理的事物,他会维护自己的正直。与严格的循规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质会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战。消除了紧张情绪,他经常能够与人愉快地相处,烦躁时他能得到倾听,他就学会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他人,因为你正是这样对待他的。”
当然,倾听的这些积极影响或许对我们来说还有点遥远,也许您也和我一样,最关心的是当我们的孩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倾听的艺术会不会起作用。无巧不成书,作者帕蒂正好收录了相关案例:
“我认识的一位母亲正为儿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而叹息。一两个星期以来,他坐立不安,执拗地对生活中的每一样小事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许成人干涉。于是她靠近儿子,倾听他发脾气。最初的三四天里,他发了好几次脾气,过后他就又像以往那样可爱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下次孩子再发脾气的时候,就让我们耐下心来,坦然地去倾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