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作业的目的就儿童来说,就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为以后系统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并培养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讲,作业的功用不仅在于培养和开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等。两者相比,后者重于前者,不可本末倒置。家长与孩子一起来完成作业学习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怎么办?首先需要知道孩子为什么没能完成作业:是因为他不知道作业的内容(或是没能表达出当天要做的作业)?还是因为他不想做作业?如果是不想做,那就要看是作业太难,自己无从下手,还是已经对做作业这件事情开始反感了。前一种情况相信通过家长的耐心引导与鼓励,孩子都大都能很快克服困难。而后一种情况,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求知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小猫练习捕捉,小鸟练习飞翔一样,孩子天生就有追求知识和技能、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那为什么“做作业”对有些孩子来说会成为一种被动的事,甚至成为令人难受的负担呢?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性?我想是我们家长自己!我们常常对孩子说:做作业、读书是他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好像这是他不得不挑的重担一样,我们不仅这样说,同时也通过语言和焦虑的情绪让他感觉到就是这样的——“做作业和学习不是一件好事情”。比如,当孩子正在快乐地看动画片时,通常我们会命令他关掉电视去做作业,这让孩子觉得“做作业”好像是对他的惩罚;当孩子玩得开心时,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用“快去学习”来试图结束他们正感兴趣的活动;当他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完成好作业时,我们有时会控制不住十倍几十倍地罚他(比如让他抄写10遍题目等,即便是学校的老师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无疑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渐渐的,他会恨那剥夺他们快乐的作业,于是,本应该有助于满足孩子求知欲望的作业成了孩子们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且他们想到这样的包袱他还要背十几年!自然对上学心存恐惧。当然,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告诉他,“你现在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等大道理,就好像是叫他每天把砖石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目的是十几年后可以在那里修一座雄伟的大楼一样。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不但不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意义感,而且会给他带来无形的压力。我亲眼看到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开始厌学,或是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在这种重压下,早已失去了他们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进取力量。
可能有些家长会提出疑问:“孩子沉迷于看电视,难道就让她看下去,不去敦促她做作业?孩子有这样的自觉性吗?”当然不是!其实,对于已经厌学或者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家长的敦促措施是必要的,你可以为孩子设定“行为底线”,譬如:“每天写5篇字,做10道数学题”;“不允许不完成家庭作业”;“先做作业再玩耍”等等。关键是当孩子玩得正开心时,不能将做作业当成让孩子结束玩耍的理由。上述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先结束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不要以做作业为理由),然后过上几分钟,让孩子不高兴的情绪过去以后,再以其他方式提示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你可以说:“我们九点钟要睡觉啦,快去把题做完好休息”等等,而不能说:“烦不烦,还在看,就知道玩儿,快去做作业!”。避免了这样的对话,孩子就不会把“做作业”与“看电视”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做作业是看不成电视的原因”的感觉。可以这样说,但凡家长把“做作业”常常挂在嘴上的家庭,孩子对学习的厌烦情绪都十分明显。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减少孩子做作业时的这些消极体验,换一种方式与孩子对话,让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兴趣、自信和成就感,那么作业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同他们的玩具、游戏一样可爱的东西,那时,即使你不让他做作业他也会“偷”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