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既受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存在着客观原因。从主观原因上看,主要是大学生在认知、情绪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偏差或不足造成的;从客观原因上看,主要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还受到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他们本身的一些问题,比如娇惯、自私、争强好胜、依赖性强、耐挫力差等,很容易迁移到与人交往中来,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还有的学生来自缺少温暖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本身已经形成了自我封闭趋向,并对他人缺少关爱和信任,这种情况同样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另外,当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那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能力较差或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也容易遇到人际交往上的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上。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被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可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和生活幸福感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大学生不良人际关系不仅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追求高品质大学生活的重要举措。
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生活和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高校应注重多角度、多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学校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如主题交流会等,让不同爱好的大学生都有选择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设相关的辅修课程,从理论高度给予大学生引导。当然,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选配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